潘華因鎮守夷陵多年,熟悉西陵峽,成為當仁不讓的人選,被婁圭推薦為首戰將領。率領本部千人,隨麋芳行動。
朱桓沒有派孫權,也沒有派孫觀,卻派出了賈逵。賈逵之前本打算發言,被呂范打斷,后來因為出戰之議已定,也就沒有多說。朱桓向孫策轉述了賈逵的意見,對賈逵稱贊有加,評價遠高于孫觀。
三部共五千余人,大小戰船三十余艘,進入西陵峽,向最近的夔城駛去。
同時,孫策命左將軍呂范、后將軍張燕協同武陵尉北堂羽,各率本部人馬,共一萬三千余人,船兩百余艘,循夷水(今清江)而進,尋找戰機,牽制蜀軍兵力。
夷水是長江僅次于沔水的支流,在長江通航之前,夷水一直是溝通巴楚的重要通道,如今還在發揮作用。只不過夷水西端同樣受阻于扜關,還要翻過幾道山,不適合大軍行動。
依吳軍慣例,大軍行動會安排文吏隨行,記錄軍事部署,繪制地圖,為撰寫戰紀積累資料。呂范、張燕官居左將軍、后將軍,是中軍將領,文吏當由尚書臺指派。裴潛主動請纓,得到了孫策允許,隨軍行動。
擔任軍師的是渤海人韓宣。
白帝城。
曹操站在城頭,俯視大江,看著滾滾江水打著漩渦,翻著泡沫,發出龍吟般的轟鳴,眉頭緊皺,幾根花白的眉毛不經意的顫抖著。
法正站在曹操身后,神情淡然,甚至有些無聊。
他們剛剛收到秭歸傳來的消息,孫策率領中軍離開了洞庭湖,進駐夷陵,在大江中心召開了一次軍議,決定主動發起進攻。
從秭歸到魚復沒有可供策馬驅馳的大路,只有棧道和水路,全靠乘船和步行,傳遞消息的速度很慢,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十天。按照吳軍不動則己,一動就全力以赴的習慣,此刻或許已經開戰,甚至可能已經拿下了夔城,或者更西側的丹陽城。
曹操很擔心,法正卻覺得不太可能。逆流而上的難度有目共睹,甘寧之前就曾嘗試過,未能成功。這次孫策親征,吳軍使用了新造的戰船,體積小一些,推動力大一些,可以不依賴纖夫,逆水而行,但體積小了,也意味著攻擊力有限,重弩、拋石機一類的大型攻城器械都無法裝在船上。
要想拿下夔城或者丹陽城,只能依賴步卒。縱使吳軍步卒精銳,在那種地形條件下也不可能輕易得手。
法正倒是覺得吳軍有可能不管夔城、丹陽城,直接強攻秭歸。不過這也沒關系,秭歸也不是說攻就能攻得下的,等收到秭歸的消息再反應也來得及。
倒是孫策逆時而動讓他覺得有些失望,號稱不敗的孫策不過如此,連基本的用兵常識都不顧,一味憑著蠻力強攻。與這樣的對手交戰,勝固然沒什么成就感,敗了也與智謀無關。
曹操轉過身,上下打量了法正兩眼。“孝直,你是不是覺得孫策此舉稍嫌輕率?”
法正咧了咧嘴。“大王以為不然?”
曹操搖了搖頭,負手向東而行。法正緊緊跟上。兩人一前一后,一個瘦削,一個粗壯,身形截然不同,搖晃的節奏卻極為神似,說不出的和諧。
白帝城東是一條大溪,名為東瀼溪,雖不及西南側的大江洶涌澎湃,卻也有百步寬,水流湍急。曹操站在城頭,俯視大溪,又折向北。
城北便是赤胛山,東西環抱,與白帝城之間只有一道曲折的馬嶺可通。西高東低,直到東瀼溪邊,猶有二百余丈。站在白帝城的城頭看去,只覺高聳入云,頭頸欲折。
“上面便是公孫述所筑的赤胛城,規模很大,可以駐軍。”法正說道:“大王要不要上去看看。”
“當然要去。”曹操不假思索的說道,腳步不停,向北門走去。
法正暗自叫苦,卻不得不跟過去。赤胛山他已經查看過多次,完全可以為曹操解說,但曹操更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親自巡視陣地,他也不能拒絕。沿著馬嶺登上赤胛山,垂直距離就有四五百丈,山頂的赤胛城周長七里有余,就是走一圈,也要大半天,腿都要累斷了。
然而這還只是開始。看完了赤胛城,還有城外的清溪。清溪是夷水的源頭。雖說夷水不能通大船,可是孫策既然親征,有足夠的兵力,命大將領別部,循清溪而上,也是很正常的事。為策萬全,曹操必然還要看看那里的城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