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立寫好了文書,還沒來得及發出,一場戰斗突如其來。
孫權因為兵力不足,沒有必勝把握,放棄了難得的機會,蜀軍卻主動迎了上來。三十艘斗艦從瞿塘峽口順水而下,在吳軍水師門前大肆挑釁。
統兵的將領是巫縣守將李異的牙門將謝旌,力主出戰的人卻是趙韙。
或許是自負其能,不甘心做個看客,趙韙這段時間非常積極,不僅在公開討論的時候主動發言,還通過同郡的黃權、狐篤等人進言,希望曹操能夠利用吳軍兵力有限的機會一戰,提振士氣。
趙韙提出了具體的戰術,利用水軍騷擾、誘敵,將吳軍誘入瞿塘峽或者巫溪(今大寧河),利用吳軍不熟悉水情的劣勢大破之。吳軍以水師稱雄,如果能在水戰上擊敗吳軍,對士氣的提振意義最大。
不得不說,趙韙的提議有相當的合理性。即使有一定的冒險,也比陸戰多一些把握。
對吳軍威脅最大的利器拋石機來說,攻擊移動的斗艦總比攻擊固定的城池來得困難一些。如果能在水戰時消耗掉吳軍大部分鐵丸,巫縣也會安全得移。
據之前收到的消息,吳軍攻城之后會盡可能的回收鐵丸。可若是鐵丸沉入大江,怎么回收?
趙韙的意見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連曹操本人都心動了,于是命對巫縣地形最熟悉的李異出戰。
李異是巴東郡人,與趙韙一樣是劉璋舊部,成為蜀臣后被淪為邊緣人,一直駐守在巫縣,熟悉地形,他的牙門將謝旌就是本地強宗,由他出戰最為合適。
這也符合趙韙的利益,李異當初就是趙韙的部下。
法正沒有反對,但也沒有表示支持,而且神情有些不屑。他的態度激怒了趙韙。趙韙再三叮囑李異,一定要打好這一戰,讓法正這個關中兒看看益州人的實力。
李異做了充足的準備,和謝旌反復商量,最后決定誘吳軍水師入瞿塘峽。吳軍水師的斗艦體積龐大,短距離的沖刺能力也很強,在平靜的水域作戰,他們沒有一點優勢,就算吳軍不用拋石機,直接沖撞,也能輕易的擊垮他們。只有進入瞿塘峽這樣的急流區,才能抑制吳軍大型斗艦的優勢。
瞿塘峽里除了狹窄的航道和急流,還有架在江上的浮橋和鐵鏈,不僅可以從浮橋上射箭、拋擲引火物,攻擊吳軍斗艦,形勢不利的時候,還可以退入峽中,利用鐵鏈阻止吳軍斗艦追擊。
想來想去,李異都覺得這是最好的方案,取勝的機率不小。
刮了一夜的東南風還沒停,李異就下令出戰,借著風力,將斗艦駛往上游。等風一停,就派謝旌率領幾十艘斗艦來到吳軍水寨前叫陣,各種污言穢語不忍卒聽。
吳軍將士大怒。入江作戰以來,雖說進展不太順利,還損失了不少船和人,不過那都是天地之力,在蜀軍面前,他們什么時候受過這樣的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