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英不敢怠慢,也拱手道:“軍師,若無陛下,少英哪有機會與男子一般統兵征戰。若說感恩,少英更勝彥明一籌,愿為陛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陛下不需要你們赴湯蹈火,陛下只需要你們能捐棄私仇成見,為涼州安定出力。安西大都督西行,巡視涼州,就是受陛下之托,來安定涼州。你我身為涼州人,若還是抓住一點私仇不放,不以大局為重,豈不辜負了陛下的信任?”
閻行、韓少英無地自容,躬身拜謝。
閻行將賈詡迎入城中,設宴款待。
賈詡將他上書朝廷,天子同意為董卓作傳,并推而廣之,檢討近百年的涼州得失,為涼州的長治久安做準備的事一一說與閻行夫婦、成公英等人聽。
閻行等人又驚又喜,連聲叫好。
涼州亂了百余年,早就厭倦了這種朝生夕死的生活,尤其是見識了關東的富庶之后。閻行、韓少英私下里聊天也常常遺憾,如果韓遂沒有陣亡,他們的前程也許會更好。如今回到了金城,雖說是榮歸故里,坐鎮一方,終究不能和關東相比。
涼州形勢特殊,不能照搬關東的新政,如何才能理順關系,避免動亂,一直是他們考慮的問題。天子有意治理涼州,根除涼州百年動亂,并尊重涼州人的意見,這讓他們看到了一絲希望。
在此之前,朝廷從來沒有真正重視過涼州人的意見,即使有傅燮那樣的涼州賢士在朝堂上大聲疾呼,最后也只是一時起色,很快就故態復萌。百年之間,朝臣們正式提議放棄涼州竟有五次之多。
涼州三明立下赫赫戰功,朝堂上的關東人何嘗正眼看他們一眼?
天子愿意傾聽涼州人的意見,為涼州謀求長久的安定,對涼州人來說,這是等了幾百年的好消息。如果錯過了,那就是整個涼州的罪人。
閻行明白了賈詡親自趕來的原因,更加慚愧。
成公英也很興奮,但他在涼州的時間更長,熟悉各地豪強的稟性。這些人大多沒什么見識,習慣了為眼前這點利益你爭我搶,甚至反目成仇。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賈詡一樣睿智,甚至像閻行、韓少英這樣在關東為官,開過眼界的人也不多,長年的爭斗也積了不少仇,讓他們放下恩怨,為整個涼州的未來考慮,著實有些為難他們。
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利益,只有當他們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時,才有可能支持朝廷的新措,否則再好的政策都無從談起,反倒不如想辦法先殺一批。
聽了成公英的話,賈詡哭笑不得。
韓遂算是涼州人中的聰明人,成公英是韓遂的心腹,也是不多見的沉穩之人,居然想到的第一個辦法還是殺人,可見涼州人內斗的習氣有多重。
見賈詡神情不對,成公英自知失言,窘迫不堪。
閻行主動向賈詡請教,打破尷尬的局面。
賈詡說,成公英有句話說得對,利益才是根本,要想真正解決涼州的問題,就必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涼州包括已經分出去的甘州、寧州土地貧瘠,適合放牧,不適合農耕,養活不了太多的人。這也注定了涼州可以趁關東大亂割據一時,卻無法對關東造成真正的威脅,尤其是當關東恢復穩定時。
所以,涼州離不開關東。
關東同樣離不開涼州。
首先,涼州是重要的產馬地,雖說幽州、并州也產馬,可是最好的馬還是涼州馬,尤其是戰馬。中原不產馬,騎兵、郵驛,甚至是平時騎乘,需要大量的馬匹,涼州可以為朝廷提供馬匹,來換取糧食、鹽鐵、絲綢等物資。
其次,涼州有牛羊。天子重民生,關東的百姓生活漸好,對肉食的需要量很大,如果利用幾條重要的水道,將涼州的牲畜、皮毛送到關東,也是一個生財之道。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涼州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中原的絲綢、瓷器等貴重物資要想運往西域出售,必然要經過涼州。即使天子重視海運,河西依然不可或缺,至少在可預見的二三十年內如此。
天子已經定下基本方向,未來的二十年內,安西大都督、左都護都會以涼州為起點,不斷向西域挺進,一直到遙遠的大秦。對涼州人來說,這無疑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利用得當,涼州人將在大吳軍中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涌現出一批因軍功封侯的將領是毫無疑問的事。
對涼州來說,這是證明實力的機會。對個人來說,這是提升家族地位的機會。但凡有點見識的人都不會輕易放過。這時候要是還盯著眼前的利益不放,那就怪不得別人了,活該一輩子做個鄉里豪強。
閻行等人聽了賈詡的方案,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