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不必,小王新執書判,也多忐忑,還希望在堂事長諸位能即時斧正,如果確是拙筆難為,也就不要再徒廢書墨物料,惹笑方家。”
李潼微笑著打斷沈君諒的話,語氣已有幾分綿里藏針,言外之意,如果我能寫好這一篇文章,你們在場有一個算一個,以后誰再瞎嗶嗶,那就是給自己找不痛快!
在場眾人如沈君諒、王紹宗等人聞言后,神態已經有幾分不自然,但卻已經有好事者取來筆墨文具陳設在文案上,恭待少王。
李潼也不再拖延,舉步行至書案前坐定,先作閉目沉吟,其他人見狀也都紛紛斂息凝神,不敢打擾少王文思。
“大王,磨已調好。”
聽到書吏輕聲,李潼睜開了眼,又抓起劉知幾所書那一份行狀快速瀏覽一遍,然后便提起筆來,落筆緩書:公諱卿云,其先本姓李,隴西成紀人也……
開篇平平無奇,不過是簡述身世而已。直堂眾官雖然心中好奇,但也都避立屏外,擔心打擾少王,但是旁側侍筆書吏見到少王筆勢,口中已是驚咦一聲。
李潼聽到書吏驚聲,便抬頭向他笑了一笑,暗道麟臺果然底蘊深厚,就連一個尋常吏員都能看出他筆法異于前人。吏員見少王向他望來,忙不迭捂上嘴巴,又有些慌亂的叉手躬身致歉。
見到這一幕,屏外眾人不免更加好奇,沈君諒邁步向前,立在案側垂眼望去,視線一觸便似乎黏在紙上,觀摩了好一會兒,才抬手對王紹宗招了一招。
王紹宗見狀便也走過去,這一看便驚容更盛,口中喃喃:“大王筆法工正神氣,筋肉豐腴,滿溢舊轍,將成體例啊!”
聽到王紹宗這么說,在場眾人不免更加訝異。須知王紹宗出身瑯琊王氏,書圣門庭,本身雖然不以書法著稱,但其賞鑒之能卻是麟臺公認的高妙。
國朝雖然廣有書家,但追本溯源,所學二王舊法而已,王紹宗卻說少王筆法滿溢舊轍,這評價已經是非常的高。
因是這會兒眾人再也顧不得矜持,紛紛湊近上前,想要看看少王筆法究竟如何神采,竟能得王紹宗如此評價?
眾人紛紛圍聚上來,頓時讓這案牘方圓變得局促起來,李潼見狀索性放下了筆,將所書數言推到案前,先供眾人賞鑒一番。
他自己也明白自己的書法雖然距離開宗稱家尚遠,所有的無非多年淺學的匠氣而已,但有一點優勢那就是起手所學便是顏體定勢。
顏體在后世被稱為唐書正體,除了顏真卿本身書法出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到了顏體現世,唐代書法才可以說是完全擺脫了六朝特別是二王舊法的窠臼,開創出一個書法的新境界。
當然也并不是說新就是好,畢竟任何藝術形式都是有其淵源傳承,李潼的顏體之所以能夠引起麟臺諸眾圍觀賞鑒并贊嘆不已,主要還是在于彰顯出一種書藝突破的前景。
顏體所以能成正體,也并非憑空得來,而是立足于顏真卿對二王、褚書等先人書體的充分繼承再加以突破,絕不只是簡單的標新立異。
“李學士盛贊確是不虛,單此書體一端,大王已經足堪坐堂。盼大王能夠法度精研,早日脫工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