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作為畿內首險、東西咽喉,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所以在朝廷商討西行定亂的時候,圍繞潼關也進行了一番頗為激烈的討論,討論潼關究竟該要何屬。究竟是要如往年那般由朝廷直接進行管理,還是一并劃入關內道總管府進行管轄。
這個話題實在是過于敏感,所以一直等到李潼離開神都、率軍西進,都沒有爭論出一個結果。沒有結果當然就是維持舊態,仍然由朝廷直接派遣將士進行駐守。
但在李潼看來,道理不該這么講。皇嗣授鉞之際都已經說了,從此以后,上至青天、下至黃泉,都由他節制,總不能出爾反爾,因為一個潼關跟我瞎掰飭。
所以他心里一早就有了決定,一俟入關,便由關內道總管府接手潼關防務,反正你也沒說不讓我占,而潼關本身就在關內道境內。要是不讓我占潼關,乾陵老子特么也不去了,反正埋的是你爸爸。
如今的潼關,乃是在天授年間所筑的新關。
黃河水位常年下切,在原本的關城與河岸之間露出了大片的河灘,車馬都可以在關外暢行無阻,使得潼關不再具備泥丸可塞的險峻地勢。再加上永昌年間,潼關所在的華州又發生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這也極大損傷了原本的關防。
所以在天授年間,武則天決定另筑關城,將潼關關城從陂塬頂部挪到了塬下裸露的河灘處。畢竟她也擔心會有什么復唐義軍從關中沖出來動搖她的統治,所以這座新的潼關關城也修筑得雄壯無比。
潼關周邊地理環境很簡單,北面是波濤滾滾的黃河,南側則是高高的陂塬,人馬登頂非常困難,臨河的潼關關城便成了左近唯一的通道。
李潼去年從西京返回神都的時候,潼關關城還并沒有完全修建好,到現在關城雖然已經筑好,但各類配套建筑仍在進行修建。
李潼近關不入,現在關城外游覽一番,然后又在諸將陪伴下,登上了潼關南側的塬頂。塬名麟趾塬,地勢險絕,易守難攻,兩側各有溝壑阻隔,直通秦嶺余脈,在東為遠望溝,在西為禁溝。所以收關則必守溝,特別是西側的禁溝如果不守,潼關天險也只是形同虛設。
“禁溝人馬絕行,各依地勢興筑連塢,至今已筑城十余座,南北守望……”
潼關守將有一個讓李潼頗覺耳熟的名字,叫做田歸農,以至于李潼看到他后就頗感親切。田歸農年近四十,本來還在關城中籌措食料、安排營地,得知雍王殿下登塬后,忙不迭匆匆出陪,作為向導,為雍王講解潼關周邊地勢并關隘防務。
李潼一邊聽著,一邊在塬上觀望地形。麟趾塬上種植著大片的槐柳桑柘并果木,眼下雖然還是草木凋零,但也可以想見到了盛夏時節,必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景象。
按照田歸農的講述,這些林木都是潼關守卒們守關之余栽種起來,尋常時節既可以蓄養土壤,長成之后還能各種收成貼補軍用。
聽到這里,李潼也不免感慨古人在水土保持上,倒也并非全無概念。雖然受限于時代,沒有后世那種成系統的先進技術,但也能因地制宜,做到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