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說雍王殿下剛剛獎犒他們一番,單單為了復興長安百業,便分授補貼出五百萬緡巨資。敢入境來犯的賊胡又有多少?就算是一個大虛數五十萬人,全砍了也不過五百萬緡,對雍王殿下而言,都是小錢!
“殺賊!殺賊!”
鼓號聲響起,各營將主登臺接受旗令,旗令入營后,營中甲士們便振臂高呼起來,一時間聲震長安!
幕府諸員佐與京中爵者勛貴等出城為大軍送行,得聞營中那震耳欲聾的喊叫聲,一時間也都震驚不已。軍自有勢,如此聲勢壯大,豈能不謂之強軍?
三萬大軍先期開拔五千精騎,之后便是中軍一萬,再往后則是數量更加龐大的民夫與馱馬、車船等輜重隊伍。另有一萬人馬后繼隨行,與中軍前后夾拱輜營。五千人馬則作為后軍,將會在大軍開拔數日之后才上路,用以維持后路的安全與暢通。
大軍前行兩日,首先抵達咸陽,接著中軍便于此留頓一日,李潼親望昭陵祭拜太宗皇帝。
昭陵此地,李潼并非第一次到來,早年前往乾陵守陵便途徑祭拜過一程。
昭陵因山為陵,格局雄大,除了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陵寢之外,另有大大小小百數座陪葬的名臣名將陵墓。后世許多耳熟能詳的凌煙閣功臣,多數都在這里有一個位置,生前輔佐太宗建國興治、威臨六夷,死后仍然君臣一體,接受后世的仰慕祭拜。
但真正讓李潼感到激情澎湃的,還不是昭陵這雄大格局,老實說、乾陵的規模較之昭陵還要更大幾分。
昭陵最引人矚目的,還是陵前兩排十四國蕃王石像。倒不是這十四個蕃王值得景仰,而是這十四個蕃王石像佇立在此,最能體現出唐太宗作為大唐君王、王中之皇的天可汗絕世風采!
后世不乏閑舌對唐太宗私德多有詬病,但無論怎么說,作為一個皇帝,唐太宗文治武功都為歷代君王翹楚。貞觀初年被逼簽下渭水之盟,區區數年便飲馬漠北,生擒頡利可汗,將大唐從隋末亂戰的泥沼中拔出來,稱霸宇內!
如果說此前,李潼對他太爺爺還算是比較單純的仰慕,可是今次率領大軍入昭陵參拜,心情要更加激動得多。
入堂祭拜之后,行出殿堂,站在原地俯瞰那東西兩排各國蕃君石像,特別是當中的突厥頡利可汗與吐蕃松贊干布,李潼心情更加復雜,并暗下決心以后自己老死后,陵前一定也多弄幾個這玩意兒,比那石牛石馬帶勁兒多了。
拜過昭陵之后,大軍于此留守兩千人守陵同時環拱長安。待入乾陵參拜完畢后,同樣留守兩千,另有楊顯宗率三千人直往涇陽駐守。
前軍總管契苾明在過了奉天之后,則率五千騎加快行軍,沿涇水直往原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