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百戰百勝的吐蕃軍神,結果卻被其君主攻襲而眾叛親離、無奈而死。
如果論欽陵是死在了吐蕃境內,尚可歸咎將士忠于贊普、不愿為亂,但他卻死在其父兄相繼經營幾十年之久的吐谷渾故地,可見其人是如何的喪失人心。須知在噶爾家族覆亡之前,吐谷渾故地一直是噶爾家族的領地,就連贊普的王命都難以插手。
了解到這些后,李潼忍不住掃了一眼郭元振,心中暗忖既然吐蕃內部隔閡已經如此深厚,那有沒有可能加速這個進程?
郭元振幾番發言都惹惱殿下,這會兒倒變得安分起來,察覺到雍王視線不斷在他身上掃過,只覺周身瘙癢難耐、不斷的調整坐姿,卻也不敢再胡亂開口。
李潼等了一會兒,不見郭元振開口,于是索性便自己先說道:“不知蕃國君臣,矛盾竟已如此深刻。如此看來,我此番登隴,的確是有幾分輕進之嫌。關內新定,如果有得選,最好還是不要在隴邊激戰。”
也無怪他底氣不足,他所接手的本就是個爛攤子,而且還僅僅只是關西一隅。此前是自覺得避無可避,那也只能迎難而上,力求克敵。
可如果有得選,當然還是要選擇優勢更大的西域開戰。這也談不上膽怯,努力為自己爭取優勢本就是戰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話也不可這么說,國中動蕩頻生,邊州人心不定,殿下此際西行,于士民人心是一大慰藉。不管論戰于隴邊還是西域,直戰即是!”
劉幽求聽到這話,先是張口欲言,然后又沉默片刻,接著才又說道,明顯言中是有未盡之意。
“有話不妨直說,眼下尚未開展,諸事細論,一旦開戰,那就只能專心于一。”
李潼見狀后便又說道。
郭元振這會兒才又笑起來說道:“劉司馬想是要進言通使吐蕃,明訴兩邊修好,無為欽陵所趁。但隴邊出使,必經噶爾封土,絕難抵達吐蕃境中。”
劉幽求聞言后便點點頭,接著便說道:“用兵則必以正奇,欽陵欲戰隴邊,但其國中頗多阻撓。若殿下至此,傳告吐蕃并無攻青海之意,欽陵則難挑釁。即便出擊隴邊,也難得國中之助。可若遣使相通,則必途經吐谷渾地,欽陵一定不會放行。”
李潼聽到這話,也覺有幾分無奈。其實早在聽劉幽求講述的時候,他心里已經產生了這個想法,要繞過論欽陵直接跟吐蕃贊普對話,倒不必專為眼前此戰,彼此間若能取得聯系,遞起壞話來也方便。
在這一領域中,吐蕃的祿東贊就是一個大行家,早年一邊進攻著吐谷渾一邊向大唐示好示弱,讓大唐低估了吐蕃的野心以及吐谷渾得失的影響,專心進攻高句麗,沒有對吐蕃此次行動給予重視,當再反應過來的時候,吐蕃勢力已經變得難以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