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劉幽求細致的講述,李潼對噶爾家族這吐蕃第一權門也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
簡而言之,老子英雄兒好漢,難怪能夠執掌吐蕃權柄近五十年之久。隨著松贊干布死去,整個吐蕃前期,基本上就是這個家族的獨角戲。
但強大是一方面,李潼也從劉幽求的講述中感受到籠罩在噶爾家族身上的陰影越來越濃厚。祿東贊的確是一個全才,與松贊干布君臣相得、攜手并力將吐蕃從原來的部落聯邦代入一個全新的警戒,更親自主持了針對吐谷渾的攻占,奠定了吐蕃成為一個高原帝國的基礎。
祿東贊的幾個兒子雖然也都極為出色,但很明顯在能力上并不如其父那么全面。長子贊悉若繼承了父親的行政才能,能夠在祿東贊死后仍然控制住吐蕃大局,維持繼續向外擴張的步伐。但是在軍事上卻乏甚亮眼表現,更直接死于家族內亂中。
至于被后世軍迷推崇備至的吐蕃戰神論欽陵,也真是人如其名,軍事才能的確卓越,政治能力卻馬馬虎虎。隨著論欽陵繼承父兄的相位,噶爾家族的頹勢也開始體現出來。
贊悉若死于家族內亂,噶爾家族經此一役已經元氣大傷。論欽陵雖然繼任大相,但卻遠不如其父兄的政治才能,政治上逐漸被孤立,噶爾家族此前過于強勢的積弊也開始逐漸體現出來。
盡管論欽陵掌權以來,吐蕃在戰場上的表現仍然強勢,像此前攻掠安西四鎮、敗韋待價,但這些方面戰果,既不能長期固有,也達不到轉移國中矛盾的效果。
特別是一些原本依附噶爾家族的吐蕃酋首們,因為論欽陵長久以來的疏于安撫,也漸漸的選擇了背叛。有的投靠了贊普王室,有的則干脆直接向大唐投降。像長壽初年,就有吐蕃大酋率部歸附,這也是當時武則天再次決定發兵收復四鎮的原因之一。
盡管當時論欽陵及時察覺,成功斬殺出降之人,但在之后陸陸續續,許多東部生羌還是選擇投靠大唐。
論欽陵擁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大概其本人也更傾向與擅長以戰爭的形式解決問題。其父兄尚在時,因為后方擁有著強大依靠,所以自然是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可是現在需要他自己主持大局,弊病就凸顯出來了。須知就連一個帝王一旦熱衷邊功、窮兵黷武,都能讓整個國家民窮財盡,更不要說論欽陵還僅僅只是一個權臣。
很明顯,眼下的論欽陵已經陷入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困境。由于沒有父兄那樣出色的政治才能,所以需要通過發動戰爭來加強自己的威信、權柄,以期能夠緩和國內矛盾。
但是他本身又不愿意將吐谷渾故地與人分享,所以對上悖君、對下棄民,雖然還未達到眾叛親離的地步,但也已經不遠了。
難怪歷史上,郭元振能夠通過反間計逼殺論欽陵。反間計并不是無中生有的詭道,而是通過一些特定的手段將本已經存在的裂痕加劇,最終更加猛烈的爆發出來。
吐蕃作為一個高原政權,其政治格局本就相對閉塞,如果說能夠通過外部進行深刻影響,那也言過其實。噶爾家族的覆滅,終究還是內部長久的積怨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