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渾的體量并不遜于吐蕃,潛力甚至還有過之,所以祿東贊父子索性將大片吐谷渾故地化作封土,這也是噶爾家族能成為吐蕃第一權門的根本。
大非川一戰,論欽陵投入兵力四十多萬,其中有超過一半,都是就地在吐谷渾所征發的吐谷渾人。無論此前還是此后,吐蕃雖然權臣豪族不乏,但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大臣或是家族,能夠繞開贊普掌握這么多的人口與資源!
從長遠來看,高宗時的戰略失當的確是遺禍深重。攻滅高句麗所帶來的回報,遠遠彌補不了縱容吐蕃兼并吐谷渾所造成的損失。
上升到兩大強國層面的戰爭,戰場上的排兵布陣、戰術取舍包括兵員武裝雖然很重要,但戰場之外的各種博弈同樣重要,甚至那才是真正決定成敗的因素。
風物長宜放眼量,說句不夠氣勢的話,就算吐蕃這么兇狠,正面干不過,斗命長老子都能耗死你。拼到最后,拼的就是底蘊。當然這也沒有什么好驕傲的,但這么一想,起碼心里有底。
在觀察過白水溝山口附近的地理后,李潼便結束了今日的行程,沒有繼續再往別處巡察。
這一番親臨實地的考察,李潼還是收獲頗豐。雖然沒有親眼見到唐軍與吐蕃的廝殺,但起碼更加深刻意識到吐谷渾之地得失對兩國戰事的影響,同時對于兩國攻防形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高宗時期的故事,想想則可,不必扼腕深嘆,沒出息的人才只會抱怨祖宗不爭氣,既然已經認識到錯誤,那就積極的改正。
搞定東北三國也并非全無意義,須知他眼下需要倚重的黑齒常之還是來自百濟呢。一代人解決一代人的麻煩,真要祖輩啥都做好了,子孫無所事事,也只能淪落為引頸待宰的米蟲,就像李潼眼中那些關隴勛貴的后人。
起碼眼下兩國形勢,還沒有達到最壞的程度,甚至還要好過開天時期。
盛唐開天時期雖然與吐蕃的斗爭勝負皆有,但再也沒有發生大非川、承風嶺那樣的大敗,一則是大唐國力日盛、名將輩出,二則是他媽的根本摸不到青海的邊,想進進不去。
眼下吐蕃雖然實際占領了吐谷渾,但大唐不予承認,而且青海湖東側的海東地區,仍然在唐軍影響范圍中。
而在歷史上,睿宗時期先丟了黃河九曲之地,開元時期連赤嶺的控制權也丟掉了。
當時大唐為了集中力量應對其他邊患,不得不兩國會盟,約定以赤嶺為界,承認吐谷渾故地為吐蕃所有,這才有了之后圍繞石堡城的幾次攻奪戰。
至于現在,老子承認你祖宗,干就是!
返回湟源大營后,李潼一眾人簡單用餐,然后便留下幾名重要的將領,商討接下來一系列的軍事計劃。
“眼下兩國圍繞赤嶺,互以游弈為擾,彼此各有勝負。但若要舉重兵逼近青海,眼下所控通道仍待開辟,否則大軍出入、斷續不陣,便不能輕啟戰端。”
黑齒常之所說的理由,也是這些年來吐蕃一直不大舉進寇隴右的原因,因為彼此都不能在赤嶺一線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所以,他們雖然立下了兵進青海的志向,但想要實現,還是要扎扎實實的一步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