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古代的中國,耕地資源豐富,擁有著完整的農耕組織結構和編戶制度,當然也就具有著完整的軍事制度,雇傭兵這種體制外的武裝力量,自然也就沒有其生存與活動空間。
可類似雇傭兵的武裝集團,在古代也是存在的,且多集中在有唐一代。比如唐末五代時期、有奶就是娘的沙陀武裝集團,還有其他胡族武裝力量。
但類似的組織也只是曇花一現,一旦完成統一、中央權威得以恢復,自然就不會允許這種成規模的法外力量長期存在。
李潼身為大唐宗王,本身就是秩序的維護者,當然也比較厭惡這種唯利是圖的不法力量。但他也不得不承認一點,從隴右到西域這段區域,這種力量仍有其存在的意義。
此地多有羈縻州府,胡勢錯綜復雜,想要進行有效的整合并不容易。歷史上大唐主要是與區域內的胡人部落進行對話,像是扶植其中某些親近大唐的部族,以獲取一個相對穩定的戰略環境。像是從西突厥脫胎而來的突騎施,以及后來更名為回鶻的回紇,都是在這種戰略意圖下產生出來。
老實說,效果并不算好,國與國之間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交情。
初唐時期,西突厥被干掉后,散成一地的小部落,西域方面還只有吐蕃和大唐兩強相爭,突騎施被扶植起來后就變成三方角逐,后面再加上一個大食。至于回紇更是在安史之亂后成為西北方面的大患,給大唐帶來的危害甚至還要超過早期的突厥。
有鑒于此,李潼才決定進行一些其他方面的嘗試。以行社這一形式組建一個跨族群的利益共同體,先期作為雇傭兵、用來梳理隴邊的諸胡秩序,如果用的方便,未來甚至還可以考慮投入西域的經營,轉型成為一個殖民組織,在西域輔助、鞏固大唐的霸權。
這一嘗試是好是壞,還有待事實驗證。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傭兵行社即便存在弊病,但其成長性與危害性較之扶植某一個胡族勢力要小得多。
起碼現在,李潼如果直接表示要征發諸胡一萬戰卒攻打某個部族,眾胡酋肯定會諸多推諉,而不會像現在這樣熱情高昂,踴躍參與。
只要掌握了這些唯利是圖的隴邊諸胡二五仔們,李潼就能快速擊破一批不服號令的胡部,收繳其人員、物資,投入到與吐蕃的戰事中。
雖然眼下他手中仍有萬人機動部隊、同樣可以完成這一任務,但有胡人性命可以消耗,自己的軍隊留著保養戰力與吐蕃作戰不好嗎?
而且沒有眾多胡人參與,他大肆圍獵胡部的話,就會大大激化大唐與羈縻諸胡的對立感,容易被對面的吐蕃所利用煽動,或就會引起大規模的叛亂投蕃。
至于現在,諸胡雖然也難免人心惶惶,但搞他們的畢竟不是隴右的唐軍,只是雍王與他的胡部黨徒們的私人行為。
你們如果氣不過,也不必與大唐決裂,歡迎去神都告狀,一來一回幾個月時間過去了,如果再算上在神都扯皮的時間,與吐蕃這一戰已經結束,老子正好抽回手來徹底弄死你們,敢告我黑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