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武周中期,有鑒于地方吏治的混亂,朝廷甚至以宰相領銜,選派十幾名在朝高官前往外州擔任刺史,但一番施行下來,能夠在地方上有所建樹、政績不錯的也寥寥無幾。并不是說這些人才能不足,只是在外放入州之后,大半心思都用在運作歸朝上,十分的精力未必有三分能用在地方政治上。
想要提高地方官員的積極性,那就需要在方方面面給予刺激,起碼要保證他們的待遇、前景不差于、甚至要勝過京官,才能保證這些官員能安于所治,在地方上努力經營。
但要做到這一點,又與朝廷重內輕外的國策有所相悖,尺度如何拿捏,需要進行小心探索。一旦矯枉過正,那可就不再是積弊難除的問題,可能就會埋下更大的禍患,引發更大的動蕩。
本書由公眾號整理制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每年的冬集銓選,是朝廷最重要的選任典禮,至于今年作為新朝首次銓選,意義則就更加的非同尋常,可以說對日后數年乃至十數年間的選禮都有著深刻影響。
盡管李潼與諸宰相都有著一顆熱切的興治除弊的心,但在討論許久之后,還是決定今年的銓選不要做太過猛烈的改動,先從一些小處改革以觀成效,保證穩定的前提下循序漸進的去觸碰、梳理一些頑疾。
所以相比較往年,今年的銓選也只是大同小異,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規模擴大許多,凡所選人不拘守選年限、俱可參選。這也是新朝仁政的應有之義,搜擴新舊官人統統加入到朝廷的選禮中來,也是對朝廷法統大義的宣揚重建。
當然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也是進行了一些細微的調整。
比如在括定參選資格的長名榜擬定方面,以往是以在朝官員以及諸蔭子當先,剩下的才從州縣選人中補錄。這也就造成了州縣官員十幾年不得遷、或者久守不授等現象。
至于今年的長名榜,則就引入了循年資的標準,特別是就任外官履歷的考評,在年資中占了極高的比例。這樣一個改變,讓起碼兩千多名本來無望預選的選人們也獲得了參選的資格。
當然,由于今年的長名榜實在太長,像河東、河北等地因為鬧亂的緣故,州縣各級官員都出現了大量的缺額亟待補充。所以盡管在擬選榜單的過程中做出了一些調整,但是在具體名單公布出來之后,所帶來的影響被沖淡許多。
循資格作為一種選官法,雖然常被詬病,認為過于死板,并不能準確挑選出真正的人才,許多才能平庸者卻靠著熬年資而竊居高位。
但任何一種制度才討論優劣性時,都必須要考慮到其操作性如何。在拋開才能、家世等各類因素后,年資長短就是一個最公開、最公平的標準。
而且在朝廷監察、獎懲黜陟制度有所保障的情況下,年資長短對官員的行政能力就是一個直觀的體現,真正才能猥下的人,早在監察、黜陟過程中就被篩出掉,也很難獲得較長的年資。
更何況朝廷每年補錄選授官員,都是以數千計,要在短短兩三月之間完成,無論是皇帝還是選司官員們,也都沒有精力與時間去逐一過官審察,只能通過一些直觀的標準去判斷選人。年資并不是最靈活的,但卻是最合理的。
就像后世許多高校學子吐槽高數實在折磨人、且實用性不高,但這一門課程本也不是為了解決現實一般困境才開設,就是一個純粹的智商游戲,以此形成一個直觀標準判斷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