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三年,初夏時節,長安城東幾十里外的驪山,旌旗林立,鼓角轟鳴,氣氛肅殺,場面熱烈。
這并不是圣駕招搖出游的場面,而是朝廷正在驪山舉行演武。此次參與驪山演武的軍隊,并不只有兩京宿衛禁軍,而是內外諸軍悉有參與,總兵力達到了二十六萬之多,乃近年以來京畿武事所未有之興盛。
這一場演武,早在開元元年便已經有議。不過當時朝廷新從動亂中恢復過來,皇帝登基等諸項大禮早已經消耗掉了朝廷為數不多的余力,再加上當年京營、內衛等中央宿衛體系還未完全建立起來,所以相關武事也只能延后舉行,這一拖便是兩年多的時間。
驪山上自有皇家行宮溫泉宮,即就是后世知名的華清宮。早數日前,圣人便在內衛將士們簇擁下離開了長安大內,駐蹕湯泉宮中,等待各路人馬的匯集。
如今的驪山行宮,遠不像后世華清宮那樣華美壯闊。京中內苑本已經足夠居住,圣人也并沒有沒事就泡一泡溫泉香湯的癖好,因此驪山行宮也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營建興造。
不過這座行宮跟舊年相比也并非完全的沒有任何改變,常年的失修略顯破敗。
北岸靠近渭水的區域高爐煙囪林立,日常都是一副濃煙滾滾的畫面,原本的山水秀麗景致也因此而大打折扣,讓人有些惋惜。
此處所架設的高爐冶鑄工坊,全都隸屬于西京軍器監,日夜趕工打制各種軍械武裝,造出來的各種產品,全都屯駐在驪山北麓的諸多倉舍中,以維持內外諸軍的軍械消耗與更新。
不過如今朝廷也已經在有計劃的將這些冶鑄產業進行調整分配,并已經分別在河東汾州、河北相州以及山南的荊州增設了一些官造的冶煉工坊,逐步取代驪山工坊的產能。
畢竟冶煉對環境的影響還是極大的,如今關中的居住與耕作條件本就已經堪憂,而且關中無論是交通還是資源方面,也都沒有大規模發展冶煉的優勢可言。關中雖然也有一些礦產資源,但在經過多年的挖掘與消耗之后,資源的儲備也是銳減,且開采應用的成本也頗為高昂,較之近在咫尺的河東更是相差懸殊。
此前之所以將軍器監安置在長安,主要還是受政治因素的影響。那時行臺所控制的唯有陜西領土,整備強軍又迫在眉睫,所以也只能因地制宜。如今既然朝廷秩序早已經恢復平穩,資源的應用當然也要從優配置。
除了北麓的冶鑄工坊之外,驪山南側的溝嶺陂谷也都被充分利用起來,大量的果園農莊漫山遍野的分布著,所生產出來的各種瓜果菜蔬,除了供給內苑與朝廷諸司的日常消耗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流入到了京畿市場中去。
原本好好的一座皇家御園、溫泉別宮,短短幾年時間里,竟然被改造成京畿地區一個重要的生產基地,山北冶鐵、山南種田,也實在是讓人有些哭笑不得。
而這種行事作風,基本上也概括了過去兩年多時間里,朝廷施政興治的一個大概方向,為了壯大生產規模、恢復國力,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京畿地區如此,擴及整個天下,興治之功、尤甚開邊,短短幾年時間內,朝廷內外便崛起了一大批以民生政治而著稱的良吏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