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背景下,弘農楊氏得此榮幸,對于關隴勛貴整體自然也是一個莫大的轉機。
所以自從楊喜兒被迎接歸邸之后,登門來賀者便絡繹不絕。從清晨到夜晚,楊家府邸門前車馬往來幾乎就沒有停下來的時候。無論的確是相交莫逆的世交,還是平素不相往來的人家,這會兒都是不甘人后,要趕來楊家府上沾一沾喜氣。
外間中堂賓客盈門,以楊執一為首的楊氏族人們應接不暇。而楊氏內堂中,同樣也是一派忙碌的光景。
“唉,本來是一樁夙愿得償的大美喜事,結果從歸邸到現在,盡是待人接物的繁忙。若早知家中是這樣的光景,我還不如再留宮中一段時間,禮時前日再返家中。”
一番濃艷盛妝、與其氣質頗不匹配的楊喜兒在送走幾名女眷訪客后,返回席中便忍不住的扶額抱怨道。
楊執一的娘子獨孤氏在內堂陪伴著這個侄女,聽到這話后便笑斥道:“這娘子歡喜得亂了心緒,這又是做得什么胡計?我家自不同尋常門戶,逢此大喜,賀客云集那也是正常的事情,總不能閉起門戶不作接納!想想往年受人嘲諷的心酸,如今家人們占了你的福澤,也總算是揚眉吐氣。”
早年楊執柔去世時便將女兒托付給當時仍在潛邸的圣人,許多人講起這一樁舊事,也都不免感慨這位楊相公觀人觀勢的眼光是有,可惜福氣太單薄,本可以攀幸至尊,結果送出家門的女兒卻只能作宮婢使用。
類似言辭聽得多了,楊家人上上下下自然也都存著一股憋屈,如今喜事大作,也算是回應過往這些嘲諷。
“這種意氣的較量,短時之內的確是讓人快意。但時間久了,也乏甚滋味。各家營生、各家張計,誰也不會常年的扒門外望,終究還是自己過得好才有樂趣。”
楊喜兒眼下倒是豁達得多,不再因為這些舊事而耿耿于懷,只是講到這里的時候又頓了一頓,才又對獨孤氏說道:“家人們分享這一份喜樂是好,但也不能得意忘形,請嬸子記住,千萬不要松口應許那些人家將自家女兒送我為婢的請求。
且不說那些娘子們俱是名門閨秀、雜使起來過于折福,單單他們這些人家作此計議便不存什么好心思。若將這些雜情畢集于我身邊,來年入宮也是不好調理,反而會煩擾到圣人不肯親我。”
楊家有這樣的榮幸、獲此殊榮,諸家看在眼中,心里也是羨慕不已。他們自不像楊執柔那樣高瞻遠矚,提前占下這一份長緣、又苦忍多年的冷清寂寞,但也并不是沒有別的計量。
比如說趁著楊家女兒入宮之際,將自家色藝拔眾的娘子們贈為奴婢、一同陪侍入宮,這么做說起來雖然有些不好聽,但只要自家女兒入宮,說不定機緣巧合下就能獲得圣人的喜愛欣賞,同樣也能得到類似的幸運際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