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吐蕃、或者說噶爾家族的勢力也并沒有就此一蹶不振,除了青海東南方位、靠近赤嶺這一片區域在大唐控制之中,青海其他地區仍然不能輕易涉足。
海東一戰后,雖然大唐軍隊也曾一度辟地兩千里,直接遠駐位于青海西南方位的渴波谷,不獨扼住了吐蕃東進黃河九曲的通道,更有了直接進攻海西伏俟城的可能。
然而在不久之后,雙方便圍繞渴波谷進行了一系列的摩擦與爭斗,以至于到了海東之戰結束后的半年左右,圣人便不得不再次引軍返回隴右坐鎮,但渴波谷終究還是被噶爾家給奪回,使得大唐的勢力再次退回海東區域、不能完全伸展開來。
雖然說當時對國內的宣傳仍是唐軍再次于青海挫敗吐蕃軍隊,但事實上那一系列的戰爭還是唐軍輸了,丟掉了海東一役勝果的一半,也讓黃河九曲一直處于吐蕃的頻繁侵擾中。
畢竟欽陵吐蕃戰神的名聲是真實不虛,其在敗退之后所組織的一系列反擊也都凌厲有加。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當年圣人之所以想要駐兵渴波谷,其中還有一個最大的考量就是勒令已經內附河曲安樂州的吐谷渾王室重新返回青海,去聯絡策反吐蕃控制中的吐谷渾亡民,作為防守渴波谷的一股重要力量。
可是當年圣人尚未履極,僅僅只是陜西道行臺大總管,所以當時的吐谷渾王慕容忠便也抗命不遵,潛逃入都,也使得后計無從實施。畢竟按照大唐當時的國情與力量,想要獨力在幾千里外駐扎強兵把守要塞,還是力有未逮。
也正因此,圣人才對慕容忠恨意滿滿,一俟找到機會,便直接將之干掉。
其后數年時間里,青海方面的形勢基本維持這樣的格局。大唐實際所控制的最前線是海東的莫離驛,而吐蕃的前線則安置在了渴波谷,雙方之間隔著地勢相對平坦的大非川,在此區域中不斷發生游弈斥候們的小規模碰撞交戰。
不過近年來隨著大唐國內局勢的穩定,此類摩擦也在逐年減少。倒不是說雙方各自外擴的**有所削減,而是大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
大唐方面,開元以來便專務休養,雖然沒有大舉裁撤邊務的人事投入,但基本上也是保持當下的局面,不再作進一步的戰略規劃。
至于吐蕃方面,其實發動戰爭的需求要比之前還要更加強烈。國中的抵觸與封鎖越來越嚴重,逼迫得噶爾家必須要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間,而近在咫尺的黃河九曲之地,就是一個絕佳的開拓對象。
同時,發動對外的戰爭也能轉嫁一部分因為各種原因而衍生出的勢力內部的矛盾。
只不過,欽陵在戰場上雖然料敵如神,可若是大環境并不具備發動戰爭的條件,還未開戰便先輸一半,他也很難說服所有人跟隨他豪賭一場。
開元元年,欽陵遣子入唐祝賀大唐圣人登基,結果卻發生了與國中使者當街斗毆的惡**件,之后大唐更是專遣使員前往吐蕃進行溝通解釋,雙方關系也變得融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