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請求出戰的將領中,表現最為激動的便是李葛:“末將別無所計,惟求能先陣殺敵!生而三秦軍戶子弟,幼少便聽親長講訴舊恥悲苦,今日有幸列陣王師先驅,生死事小、血債血償,否則無顏歸見三秦父老!”
大唐與吐蕃之間的舊怨不必多說,而講到對吐蕃的仇恨,尤以關中的府兵子弟們最為濃烈。舊年幾次與吐蕃的交戰,關中府兵都是主力擔當,也因此而死傷慘重。諸如李葛的養父李光,便曾參加過儀鳳年間的湟川之戰。
雖然說府兵制度的崩潰自有歷史大勢的緣故,可幾次青海作戰的失利也起到了極大的加速作用。因此這些關中府兵子弟們對于吐蕃,是有著深刻的國仇家恨。
李葛舊為故衣社頭目,是伴隨著當今圣人一路成長起來的舊人,憑其資歷功勛早已經夠資格擔任方面大將,此前也的確在朔方獨領一軍。可是在當圣人決定收復青海的時候,他便接連上書懇求能夠隨軍出征,甚至甘愿自貶職任,只做一個前鋒營將,也要憑著自己的武功,洗刷父輩們的恥辱怨恨。
當然,前鋒大營中類似李葛身世的將領不乏,所以盡管李葛求戰懇切,但其他將領也都不甘人后,更有人冷笑道:“國仇家恨,豈獨李某!今狂賊猖獗馬前,勇力者誰甘落后!”
諸將全都求戰心切,這也讓郭知運有些為難,其實他自己又何嘗不想先驅入陣、痛快殺賊,但眼下作為前鋒主將,自然不能意氣用事。
“若首陣不捷,末將以死謝罪!”
見眾人競爭激烈、主將猶豫不決,李葛索性抽刀刺臂,大聲說道。
“戎袍自有賊血洗濯,將軍何須此態!”
眼見李葛如此激動,郭知運也連忙起身奪下其人手中佩刀,講到真正的官爵品階,李葛甚至還要比他更高,所以態度也是頗為客氣:“便請將軍先赴前陣,我等袍澤蓄力陣中,務必令賊不得生還!”
李葛得此軍令,頓時喜形于色,告謝起身,同時環顧周遭不乏失望的眾人一眼,大笑說道:“某便先行一馬,若首戰不威,諸位盡可唾我!”
說完之后,李葛便先行退出,入營召集部伍準備出戰。而帳內郭知運也返回座位,繼續的調兵遣將。
午后時分,吐蕃的騎兵斥候已經出現在了唐軍前營外,遠遠觀望唐軍營帳設置,也并不敢過于靠近,游走一番,眼見營中有唐軍游卒外出驅逐,便紛紛撥馬撤走,回報消息。
率先抵達戰場的這一支吐蕃軍隊,規模有兩千多人,一個個甲袍鮮亮、武裝精良,一眼望去軍勢不俗,遠不是青海那些土羌武裝能夠相提并論,哪怕在吐蕃主力大軍中也屬于精銳之選,乃是直屬于贊普的王室衛軍。
這一支軍隊的主將同樣不俗,是一名年在三十多歲的蕃將,虬髯怒張、膀大腰圓,一身披掛更是醒目至極,身著虎皮披肩、豹皮大袍,龐大的身軀跨乘在馬背上,就連那神駿的戰馬都顯得有些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