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爾家、噶爾家……”
韋乞力徐一番禍水東引的言語,讓贊普滿腔怒火有了一個新的發泄對象,口中喃喃幾聲、語調雖不甚高,但那眉眼語氣中的濃烈恨意卻是讓人心驚。
幾名敗軍之將眼見贊普如此反應,自是又忙不迭將他們孤軍深入之后所遭遇的種種困境添油加醋的描述一番。言辭中雖然也有夸大,但基本的情況也算屬實。
苦海周邊乃是連接海西的重要通道,且唐軍尚未出現在這一片區域,于情于理,噶爾家都該在此境布置重兵進行防守。
可是當蕃軍前路抵達此境的時候,暖泉驛等幾處據點卻只有少量的兵卒駐扎,至于物資儲存則就更是幾乎沒有。這樣的布防水平,不要說抵御唐軍,只怕就連一些土羌部落的沖擊都防守不住!
噶爾家常年駐守于海西,可對一些重要的區域控制竟然如此薄弱,這實在是讓人感覺詭異。如果不是噶爾家的靈魂人物欽陵已經被囚禁在了積魚城,甚至都不免讓人懷疑噶爾家是不是已經私通唐軍,要將整個青海拱手相讓?
韋乞力徐雖然刻意勾起贊普對噶爾家的恨意,但所進言也并非無的放矢。此番國中大軍來到青海與唐軍進行交戰,海西的噶爾家本來就是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因素。
或許在正面戰場上,蕃國君臣都不放心重用噶爾家武裝,但是噶爾家作為青海半個地主,在物資補給方面必須要解決一部分。
盡管蕃軍在后勤補給方面的要求不算太高,但幾十萬人馬的征發規模消耗同樣不小,單憑隨軍家屬的放牧生產是完全不能滿足的。
眼下聚集在積魚城的這十數萬大軍,是在將失而復得的東域敲骨吸髓的征掠一番、以及對白蘭羌等諸部的勒索才獲取到足夠的軍資與人馬。可是國中后繼人馬的物資需求卻還沒有出處,那就需要以戰養戰和對海西地區的掠奪才能滿足。
“欽陵住處再加精卒看守,沒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入!”
噶爾家的反常讓贊普沒有心思繼續追究幾名敗將的責任,只是勒令剝奪他們的官職、發入苦囚營中,只是在如何處理噶爾家的問題上讓他頗費思量,斟酌良久之后才沉聲說道。
聽到贊普暫時并沒有刑訓處決欽陵的打算,韋乞力徐眸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失望,但也頗有分寸的沒有再繼續諫言。
他們韋氏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就在于凡事絕不爭強,特別是在眼前這位迫切想要擺脫掣肘、獨立自主的主上面前。噶爾家之所以一步步走到贊普的對立面上,韋乞力徐是親眼見證,自然不會再犯下相同的錯誤。
所以哪怕與噶爾家有著殺子之仇、爭權之欲,當贊普明確表態之后,韋乞力徐旋即便選擇繼續隱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