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循環就此開始,怎能不令人欣喜呢?
不行,不能得意忘形。
江寒深深呼吸了幾次,冷靜了下來。
然后開始考慮,如何使用這僅有的學術點。
先看一眼屬性列表。
認知:6
觀察:3
記憶:3
思維:4
想象:2
計算:5
律動:3
現在的問題是,加到哪一項上,收益更大。
是加強優勢,還是彌補弱點?
只有這么1點,肯定要加到最需要的地方。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觀察、律動和想像,這方面并沒有迫切需求。
然后認知也可以排除,自己的學習能力,目前還沒有不夠用的跡象。
剩下的三項:記憶、計算和思維,每一項都很重要。
這就不好選擇了。
收益最大的是“記憶”,從3點到4點,收益率約為33.3%;
而“計算”這一項,原本就有5,再加1點,收益只有20%;
至于“思維”,則介于兩者之間。
這么說,應該先提升“記憶”力……
要不要再好好考慮一下?
也許等到了某些關鍵時刻,遇到了什么巨大障礙,再加上去,才是最恰當的時機?
……
……
……
……
算了,以后學術點慢慢多起來,就不值錢了。
好東西吃到肚子里,才是自己的。
所以,還是先點上去,看看效果再說。
想到這里,江寒試著下令,加了1點到“記憶”上。
沒想到,信息欄上立即出現紅字提示:“無可分配學術點。”
問題出在哪兒?
江寒若有所悟:也許要等刊物正式發行,獲得的學術點才可以分配!
接下來,很自然的,江寒開始考慮下一篇論文。
有了“感知機”之后,能水論文的地方太多了。
等到這篇論文登刊,如果有人關注的話,幾乎一定會發現,“感知機”有個非常大的缺陷。
那就是無法解決異或問題。
而且,無論誰發現了這個問題,十有**都會立即發文。
雖然算不上重大成果,可多水一篇論文,誰會拒絕呢?
別以為外國的科研工作者,就沒有水論文的需求。
但這個發現“感知機”缺陷,推動技術進步的機會,江寒可不想讓別人捷足先登。
第二天。
江寒從早讀開始,就開始撰寫論文。
這是江寒的第二篇“豆腐干”。
在這篇短短的論文中,他先是用稍微有些情緒化的措辭,對“感知機”的學術重要性大加貶低。
然后絲毫不留情面地,直指要害。
“這個被命名為‘感知機’的東西,實在太粗糙了,甚至不能解決異或問題。”
“假設輸入空間為2維,輸入的訓練數據集T=(x11,x12,y1),(x21,x22,y2),...,(xN1,xN2,yN),yi∈{?1,+1}
其中,xi1、xi2和yi之間,滿足異或關系:
即當輸入的xi1、xi2同為0或同為1時,yi=0;
而當xi1、xi2之中,其中一個為0,另一個為1時,yi=1;
則永遠無法找到一個線性函數,對此數據集,進行二元分類。
也就是說,“感知機”無法處理異或問題!
在這里,甚至可以斷言:任何線性分類模型,都無法處理異或分類問題。
詳細的數學推導如下……”
只用了一節課,江寒就打好了草稿。
誰讓“批評”永遠比“發現”來得簡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