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澤發現這篇“豆腐干”有點意思。
很快就在大腦里,簡單模擬了一遍學習算法。
“簡單,而且有效。”
這就是他對“感知機”的的評價。
距離“拍案叫絕”還差了不少,但這已經十分難得。
于是他就從頭開始,認真仔細地又看了一遍。
越看越有意思。
“信息囊括在鏈接中……
學習是大腦所做的事情,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對大腦進行逆向演繹……
模擬生物神經元網狀鏈接的結構,就能讓機器獲得某種智慧……”
“這不可能,智能產生的最佳途徑,難道不是符號、知識的集合,或者概率、類比的推理?”
博澤喃喃自語。
利用仿生學原理,人工模擬神經元連接的工作機制……
很別致的想法,值得探索一下。
但眼前這篇論文,討論得明顯還很淺薄,不夠深入。
博澤嘆了口氣,要不是他自己的課題,正處于關鍵階段……
他還真想沿著“連接”這條路,走一走,看看路的盡頭,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風景。
可惜,對博澤來說,時間就是最大的奢侈品!
有心無力啊……
算了,新的方向,就交給年輕人吧。
自己能做的,就是將自己一手開創的“符號學派”,發揚光大;
將“逆向演繹法”的研究,推進、繼續推進,直到某個理想的高度!
對于手頭這篇論文,博澤反復審閱了幾次,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就開始撰寫審稿意見。
一般來說,審稿意見不外乎以下幾點:
論證是否合乎邏輯,討論和結論是否合理;稿件的內容是否新穎、重要;稿件中的實驗描述是否清楚,是否能被重復;實驗數據是否真實、可靠……
不同的審稿人,審稿風格和習慣當然有所不同。
他們對稿件不同方面的關注程度,也大相徑庭。
博澤是最簡明的那種。
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從來不屑于玩弄什么語言技巧。
“足夠新穎,一般重要,合乎邏輯,論據清楚、明確,數據可靠。”
通常,類似這樣的一行字,足矣。
但想了想,他又破例補充了一句:“我謹代表本人,建議作者深入研究下去,并十分期待更加深刻的成果。”
※※※
AMC很快就收到了關于江寒那篇論文的審稿意見。
除了博澤之外,還有兩名審稿員。
三人對那篇論文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一例外,都做出了審核通過,建議刊載的判斷。
副主編道格將最近幾篇通過了同行評議的論文整理一番后,連通審稿意見,通過內部郵件發送給了主編愛德華。
其中就包括江寒這一篇。
AMC是季刊,每年只發行四期。
愛德華收到后,看了下后面幾期的版面安排。
第四季度幾乎排滿,明年一、二季度的版面,也只剩下一點點空余。
但還能插進去一些“豆腐干”。
新到的這一批文章,就看需要多少版面了。
能放哪期就放哪期,實在不行就排到明年去……
點開解壓后的文件夾,愛德華看了眼附帶的表格,忍不住皺了皺眉。
大部分論文的版本需求,都在20頁開外。
這就不好辦了,只能放到明年第三、四季度了。
咦?
他忽然看到許多“大部頭”里,居然還夾著一塊“豆腐干”。
說“豆腐干”可能不很合適,3000來字,估計要5頁左右的版面……
嗯,圖表很少,也沒有太多公式,這很好,能節省不少空間。
這么想著,愛德華對照了一下版面安排表格。
原定于下月初發行的本年度第三期,剩余的空閑版面,正好放得下。
然后還能余下一點邊角,再放進去兩、三封讀者來信……
OK,就這么愉快的決定了。
※※※※※
江寒看著系統面板,差點喜極而泣。
終于擁有了學術點,可真不容易。
雖然只有可憐的1點,但有了學術點,就可以提高屬性;
屬性高了,搞起研究來,就更容易出成果;
成果越多,就意味著更多的學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