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想得深入一些……
江寒不由得嘆了口氣。
自己的重生好像沒那么簡單。
“麻辣星系”什么的,聽起來像是玩笑話,但也沒準……不是空穴來風?!
否則,那個“17小時30分”又該怎么解釋?
沒算錯的話,那應該是自己重生那天,因為意外昏迷,而被送進校醫室的時間點。
而那個Email賬號……
沒記錯的話,現在已經沉睡的“萬界爬蟲系統”的智能安裝向導,其編號正是2346349218!
這中間到底有什么隱秘與關聯?
如果沒有“17小時30分”和“2346349218”,江寒只會當做“自己”為了吸引夏雨菲的注意,而信口開河。
但有了這兩個貌似絕不可能“巧合”的數據……
有點細思恐極。
在這個世界里,過去的“自己”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
江寒思緒起伏。
莫非,重生這種事……在這個世界的“自己”身上,并非第一次發生?
莫非,在自己重生之前,身體曾經被另一個不知哪里來的“意識”占據過?
還是說……
重生之前的自己,有過其他奇遇,而這個系統,其實是從前的“自己”給自己留下的“遺產”?
可能性很多,可惜線索不夠,只能猜測,無法分析。
答案到底是什么,現在還不得而知。
但無論怎么想,事情都很不簡單的樣子。
所以,以后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調查一下。
至于現在……
江寒緩緩吐了口氣,擺脫了那些亂麻一般的思緒。
這些麻煩的問題,就當做命運布置的考驗好了。
將來有機會,就好好探索一番。
現在要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把能做到的一切,都做到最好。
這樣不管面臨什么樣的變局,都不至于束手無策。
過于憂心忡忡,不但于事無補,還可能浪費時間、耽誤大事。
萬一因此而造成了損失和遺憾,那就得不償失了。
想清楚這些后,江寒就重新振作了起來。
接下來,正式開工,手搓CPU!
根據資料,現代意義上的電子計算機,誕生于1946年,其發展歷程到現在總共還不足70年。
按照所用的電子元件,電子計算機可分為四個世代。
初代機的運算部件,是采用電子管打造,所以叫電子管計算機。
它的缺陷很多,能耗高、占用空間巨大,故障率高……
但不得不說,這是人類科技的一項偉大進步。
后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相繼被發明了出來。
而計算機也很快就更新換代,開啟了高速化、小型化的快車道。
江寒想要打造的,是比較原始的“晶體管計算機”。
這也是唯一靠譜的選擇。
他也喜歡集成電路,可生產力不夠,整不出來啊!
1955年,世界上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誕生于貝爾實驗室。
它叫TRADIC,一共只用了800個晶體管,能耗僅為100瓦,占地也僅有3立方英尺。
和上一代計算機比起來,晶體管計算機擁有極大的全面優勢。
體積小、重量輕、發熱少、耗電省、速度快、壽命長、價格低、功能強……
江寒最終的目標,是打造出真正實用的計算機,比TRADIC要復雜得多。
但起步階段,仍要由易到難。
江寒打算:先按照《計算機系統要素——從零開始搭建計算機》上的范例,搭建一個能工作的超簡易計算機系統。
以后再一步步升級,直到搞出X86兼容機,運行真正的操作系統……
江寒首先要做的,是利用各種邏輯門電路,打造一只“算術邏輯單元”(A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