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靳雪雯的講解,江寒對戰神一號的基本結構,很快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來就該研究一下,如何改進它的性能,提升戰斗力了。
“這是什么傳感器?”江寒指著一個小機關。
靳雪雯看了一眼:“這是碰撞傳感器。”
“這一顆呢?”
“紅外線傳感器。”
……
江寒一個個詢問過去。
很快,他就看到了一個小洞洞,表面微微凸起。
江寒仔細看了看:“這里好像是個攝像頭?”
靳雪雯點了點頭:“這叫二維視覺傳感器,其實就是一顆攝像頭。”
江寒思索了一下,問:“通過這個東西,戰神一號就可以‘看’到目標了吧?”
靳雪雯說:“對的,但因為是二維畫面,不太容易判斷出距離遠近,具體工作過程是這樣的……”
江寒用心傾聽,同時拿出紙和筆,列了幾個式子,寫寫算算起來。
“戰神一號”最大的問題,是攻擊移動目標時,射擊精度太差。
敵機距離太遠,子彈就會發生滯后的現象;敵機距離太近時,又會胡亂“搶拍”。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歸根結底是因為預測算法有BUG。
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根本處入手。
事實上,對于實彈射擊來說,無論數據處理速度多快,都必須對目標的移動軌跡做預測。
否則的話,子彈只會追在敵人的屁股后面,永遠打不中。
很簡單,當你經過計算、射出子彈時,敵機早就不在原來的位置上了。
“戰神一號”定位敵機時,主要使用超聲波傳感器,限于硬件精度,效果不算很理想。
所以靳雪雯還通過攝像頭,采集到實時圖像,以進行輔助定位。
但她在圖像處理時,使用了官方提供的圖像識別框架。
說實話,官方出品的這個編程框架,穩定性真的不錯,但效率方面就沒法期待了。
雖然靳雪雯在NOIP中表現不俗,編程功力相當不錯,但想要甩掉框架,從0開始自己造輪子,還是力有不逮的。
此外,她在處理圖像數據時,對于深度的處理,得也有問題。
靳雪雯畢竟才初三,無論信息學還是數學,都還缺乏了一點底蘊。
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相當不錯了,還真沒法苛責她什么。
根據靳雪雯的說法,“戰神一號”的反應閾值是0.2秒。
也就是說,從發現目標、確認敵機方位,到經過計算,調整自身角度、發射出子彈,至少需要0.2秒的時間。
但這并不是說,其機載計算機的數據處理速度,只能達到每秒5幀。
真要是那樣的話,類比成電腦游戲的畫面表現,這已經卡成PPT了……
由于圖像處理技術的限制,“戰神一號”每秒只能處理大約10幀畫面。
這個速率其實不算很慢,基本上達到了參賽機器人的平均水準。
但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這樣的信息處理速度,自然是無法讓人滿意的。
關于如何改進“戰神一號”,江寒很快就有了思路。
如何通過攝像頭,算出與敵機的相對距離?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安裝第二顆攝像頭,形成三維視覺,然后用立體成像算法,把數據放到三維空間中處理。
但這種算法比較復雜,且需要反復測試,調整參數。
這需要大量時間,可明天就要參賽了,可能會有點來不及。
那么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其實是有的。
靳雪雯編寫的控制程序,其圖像處理部分,在通過像素信息計算深度時,存在相當大的誤差,對角度的判斷也有一點小問題。
這是導致預測失敗的根本原因。
只要對目前的圖像識別算法,做出一些改進和優化,使其能正確計算深度和角度,就能正確預測敵機的行動了。
同時還要盡量提高數據處理的效率。
當幀率超過10以上,就能極大緩解各種由于延遲導致的問題,超過20,肉眼就看不出卡頓,如果幀率超過30……
江寒算得認真,靳雪雯就一直聚精會神地看著他的側臉。
不知怎么的,臉上就熱了起來,小心臟也跳得更加歡快了。
唔,果然認真工作的男人,才是最有魅力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