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書架上的標簽和目錄,江寒很快就找全了便箋上列出的書籍、資料。
按理說,事情辦完就可以出去了。
然而,好不容易才進來一趟,怎么可能這么簡單就走人?
江寒穿行在過道里,很快找到了貼有“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標簽的書架。
一共七、八個書架,都與計算機有關。
江寒從一個書架邊,取下來一本用硬本夾裝訂的筆記本,翻閱了起來。
這是這個書架上的藏書明細列表。
這里陳列的資料,大部分是出版物,但也有少量手稿、油印件、打印件等等。
其中一些,很可能是燕大歷代科研工作者,嘔心瀝血的成果,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并沒有正常發表。
這種情況在科研領域里自然并不鮮見,而且很多東西,如果不能及時發表,可能很快就失去了價值。
江寒翻閱著目錄,忽然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題目:“《一種量子并行算法的設計》?”
他實在按捺不住好奇心,于是按照編號,在書架上找到這份資料,抽了出來。
這是一份打印稿,看格式和裝訂,應該是某位學生的畢業論文。
江寒隨意翻了幾頁,就無語地將其放回了原位。
的確是按照并行計算的思路設計的,但和量子計算機沒有一毛錢關系。
而且,與其說是一種算法,不如說是猜想,而且還是不怎么靠譜的那種。
這么有民科氣息的論文,怪不得束之高閣呢!
江寒繼續翻目錄。
忽然——
“《晨曦III巨型計算機設計草案》!?”
江寒頓時眼前一亮。
有點意思,這么一個普通的書庫里,竟然還有這種好東西?
他很快在書架上找到了一個檔案盒,打開后,里面有七、八本大小、厚薄不一的小冊子。
江寒拿起最上面一本,飛速瀏覽了起來。
五分鐘后,他已經大概明白了這是一份什么技術。
從冊子中的介紹看,這份巨型機的設計方案,應該是一個中等規模的項目組,搞了一年多才弄出來的。
參與設計的,有幾十位專家、學者,還有不計其數的研究生、本科生。
這個所謂的晨曦III巨型計算機,設計目標是每秒千萬億次以上。
項目組花費了不少心力,才搞出這個草案,正打算提交上去,爭取后續的研究經費……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
就在這時,國內外其他科研小組,先后推出了每秒10萬億次以上的超算,于是這份設計草案,只能放在書庫里落灰……
說實話,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份東西的確有點落后了。
晨曦采用了非常傳統的巨型超算架構,類似于CRAY研究所出品的那種。
這種架構設計復雜,制造難度也很高,所以性價比就有點不足了。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超級計算機,都不再采用巨型機的架構,更常見的是MPP架構,也就是大規模并行處理技術。
MPP從本質上來說,是對傳統集群式計算體系的改進,用大量廉價的計算單元,組成成百上千的CPU或者GPU、TPU陣列……
雖然傳統架構的超算已經退流行了,但不管怎么說,這么詳細的技術資料,在網絡上很難找到,書店里也沒的買。
所以江寒沉吟了一下,就決定將這份資料拷貝下來,帶走。
以后自己研制超級計算機的時候,說不定可以參考、參考,擴展一下思路……
江寒拿出手機,將這些資料一頁、一頁,全都拍了下來。
一共三百來頁,足足花了十多分鐘才搞定。
出門時,小姐姐仍在伏案工作。
江寒將江上行要的那些資料放在了桌子上。
小姐姐翻了翻,在本子記錄了一下,就不再理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