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張侖。千里之外頓首……”
“賴陛下天威、將士用命,此番滇南之亂,安南、東吁越境從逆,盡皆平定。”
“此役,伏羌伯毛銳、恭順侯吳鑒、軍部諜報司汪直、皇家調查局張誠……等,盡為首功。”
“至臣擬奏時,黔國公沐昆、恭順侯吳鑒已率軍追擊潰逆。伏羌伯毛銳坐鎮春城。”
“此役,陣斬安南、東吁、滇南等逆賊三萬七千級、俘十五萬、獲旗纛千余……”
“牛萬余、馬二千,戰象千二百有奇……”
“更繳藤、皮、鎧等甲胄四萬余具,弓五千有奇、刀盾無算……”
“并獲安南、東吁及滇南等輜重,有糧秣百三十萬石有奇。”
寫到這里,小公爺停下了筆活動了一下手腕。
這一次他并沒有口述讓妙安小姐姐代筆,而是選擇了親自擬定這封密奏。
“我帝國國防軍傷七十余、陣亡三十,黔州、桂西壯勇傷五百一十、陣亡二百三十七。”
“此役,將士多言大勝。臣卻以為,當言者非此大勝。當探我大明何以大勝……”
張小公爺寫著,一點點的將自己的想法、心得和思考全部都寫了進去。
戰爭從來都不是獨立的個體事件,一場戰爭的勝利也從來都不僅僅是某一方單獨的成果。
這是一個大規模集體運作下,最終取得的勝利。
張小公爺現在就是從自己的角度,開始將整個戰爭勝利的成因剖析出來給弘治皇帝看。
首先此番作戰國防軍總共調動的軍隊,僅僅是京師未及三萬人的國防軍本部。
其次便是黔州都指揮使司總計兩萬余人,這就是全部的兵力。
至于黔州、桂西的壯勇,都是當地自發組織的不必國朝操心。
出動的兵力少,裝備卻極為精良。
且此番輜重消耗極少不說,還全都是各家貨殖會負責承擔。
從繳獲來看各家貨殖會不僅回本,而且是有不少盈余的。
就那些牛馬而言,就讓他們掙了不少了。
更別說大量的軍帳,那些軍帳國防軍看不上。
可對于各家貨殖會來說,拿回去給商隊們用卻是很合適的。
還有他們修造的營寨,伐下了大量的木材。
這些可都是現成的,在滇南不甚值錢但送到了金陵蘇杭可就值錢了。
送到了京師再發往魯、豫、冀……等地,那可以賣上大價錢啊!
“此役何以能勝耶?!陛下英武之下,將士用命之中……”
“更有貨殖會多方籌措、多方協助,更兼有軍械營造局所制火器之利!”
“此番勝之,乃我大明軍械已然超乎于諸邦之上……”
“而我大明火器之進展,亦不過是此數年間而已……”
“西極之外,曾造巨炮之邦國此數十年又造何等強大之火器?!如今皆不得而知。”
“此為國朝、為大明之患也!”
“我大明如今仰仗軍伍之盛、火器之利,并貨殖會之助輕而易舉滅以不足十萬三地數十萬大軍。”
“焉知今后,若西極有更強之火器、更盛之軍伍,我大明又會否落入此番境地?!”
長長的吐出一口氣,張小公爺一時間心潮澎湃。
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