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文每次挖土,都不用借助腳力。他右手抓著釵柄,高高提起,猛地往土里一插,然后翻轉手腕把釵柄往后一拉,同時左手抓住釵柄靠前部位用力往上一抬,一大塊泥土撲束束地拔地而起。
偶爾土里有“火石”阻擋了李開文疾馳而下的鐵釵,他就稍微移開一個方位,再如上所做,連石帶泥地起挖。
火石是石英的俗稱,遍布晶都地下。
老貓子看著李開文生龍活虎的樣子,心想若不是大女兒出嫁了,眼前倒是個現成的東床快婿,可惜啊,別的女兒太小了。
老貓子瞎想了會,一轉念又想就算自己肯把女兒嫁給人家,也得人家愿意娶才是。若不是開文如今落魄了,又有幾個人敢想這事?再說了,誰敢保證這小子爬不起來?
“貓子叔,你到那邊坐下”李開文都挖到了他腳前。
“哦,哦”老貓子有些不好意思地結束自己的心猿意馬。他扔掉快燒到手指的煙屁股,拿起把鐵锨幫助開文清理釵齒間漏下的碎泥。
東面的月亮升高了,清輝灑在忙碌的一老一少身上,和田間偶爾的蟲鳴一起勾畫出了銀樣的鄉間夜晚。
“開文,注意,要有花石了。”老貓子提醒后就爬出石塘,取過馬燈點亮了放在塘沿邊上。
剛才黑褐色的泥土已漸漸顯出黃乎乎的樣子,快挖到“晶盆”了。
雖然這些年接二連三的運動,讓很多年輕人對家鄉的特產只能是一知半解,但畢竟土生土長,多少還懂點基本常識,更何況李開文還從別的渠道了解了不少。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晶也是一樣。這種常被冠以吸天地之精華,集山川之靈氣的大自然杰作,只會出生在色鮮澤艷、粘滑潤濕的黃土中。
肥沃無比的黑色泥土,對這種既不能當吃也不能抵喝的自然杰作,橫豎是看不順眼,就是對晶體家族最底層的石英都沒有點悲天憫人情懷。它就是不產。
“貓子叔,只有花石沒有水晶嗎?水晶不是更值錢?”李開文好像怕老貓子不知道他的淺薄。
老貓子看了他一眼,簡單地解釋了下。
水晶產在黑土之下的黃泥中,先幾輩的人“觀火望晶”把貴重的水晶挖走了,把不值錢的半成品花石和最差的石英,當作泥土又原封不動地填埋了下去。
在平整石塘時,那些潔身自好的黃泥和自命清高的黑土,不可避免地就摻和在一起,在地表上顯示出有別于其他黑褐土壤的黑黃雜色。人們見了又不管不顧地把它們通俗地稱為“五花土”,而有“五花土”的田地又稱為“五花地”。
原來五花地這別扭的稱呼是這么叫來的,李開文心念道。他著急想知道為什么不挖水晶,可既然老貓子叔不著急說,他也不好著急問,只能硬著頭皮聽他慢慢往下講。
前些年,縣里設立了采集水晶的105礦廠。剛開始時,廠礦每年只要上交5噸水晶應付軍工上的需要就能完成任務,輕松自如地很。
1976年偉大的***逝世,中央決定將***的遺體保存起來,讓世人永久瞻仰。因為水晶透明、密封性好、保存時間久,所以水晶棺材就成了靈柩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