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晟有用上一世的記憶,知道日本人怎么做的。
有一家叫做NEC的日本電氣公司,這家公司是第一臺電腦和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日本生產廠商,而羅晟的上一世,在2011年期間,NEC公司竟然突然決定拋棄旗下的電腦事業部,要知道2011年的時候是電腦開始流行到普通家庭的時候,這個決定震驚了日本社會。
而接盤者就是國內的聯響公司。
就連很多的日本人自己都詫異,是錢不好賺了還是不夠香?
NEC這么一搞,又要有一大批當地人失業了。
但隨著幾年過后,電腦產業就已經進入夕陽產業、紅海行業,而當時NEC賣了個好價錢。
當索尼、東芝、富士通也想通了,想把旗下的電腦產業賣掉的時候都沒人接盤了。
聯響接這個盤從商業角度來講不能說虧了,賺是肯定賺了,因為業績輝煌了幾年,但也只是幾年而已,后來也越來越難了。
尤其是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一方面手機的年出貨量全球高達十多億臺,電腦卻只有幾千萬,手機出貨量在不斷增加,電腦卻在減少。
NEC拋售電腦事業部,這其實就是日本制造和工業轉型的一個代表,但是NEC并沒有扔掉自己的半導體技術,反而是繼續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更尖端的半導體技術,后來又開發出世界先進的全自動駕駛汽車的系統。
而后知后覺的索尼、東芝也找到了目標和新方向,索尼拋棄了電腦、收音機,專攻高精尖產品,相機的cmos、oled、傳感器等。
改行做內件了,索尼現在的傳感器基本上是全世界最好的解決方案。
東芝則是把白色家電扔掉了,同樣是華國的企業接了盤,也把電視機扔掉了,還是華國的企業接了盤。
事實證明這是對的,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到來,越往后基本上沒幾個人在家里看電視,就算有電視也不見得打開幾次,而洗衣機、電腦也不可能年年都更換。
至于電視,在華國這邊好像成為了一個客廳的裝飾品。
而國內的媒體有一種很大的輿論,說把日本最牛的產業基本買下來了,日本制造業要垮掉了。
結果是,日本人提早十年就意識到了轉型升級的出路,所以在最佳的時機以最好的價格賣掉這些低利潤產業。
白色家電已經是個產業的包袱,家電里面的芯片、傳感器才是高附加值的,還是核心科技。
把家電這個包袱扔掉才能輕裝上陣,再去開拓新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新興科技產業,這是他們的轉型理念。
但從客觀上講,內地的企業買下這些夕陽產業,聽起來很不舒服,但其實并不虧,對于華國來說是正好需要。
因為華國人口眾多超大型國家,而且是從落后到走強,國民經濟水平處在高速上升期,又不是發達國家,很多家庭甚至買一臺電腦都要算一算賬才行,需要這些附加值不是很高的中低端制造業來提高社會就業。
華國也不可能從生產襪子,一下子邁到可以生產高端芯片這樣的能力。
飯總是要一口一口的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