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印尼根本就沒法拒絕,當時這個項目的選址,印尼還面臨來自南美洲的三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分別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和巴西這三個國家。
四個候選國家提供的四個地點分別是印尼的林家縣、厄瓜多爾的哈馬、哥倫比亞的圖馬科以及巴西的圣安娜。
華國在經過各方面的權衡之后,地面天塔基座的落成地選擇了印尼的林家縣。
其實理由也很簡單,另外三個國家在拉美地區,那是老美家的后花園,而且天高皇帝遠的,心里很不踏實。
而東南亞的印尼就在家門口。
當時競標的時候,四個國家簡直是爭的頭破血流的節奏,因為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簡直無可估量,要知道地面的天塔基座其實就是通往太空的航天港,所有往返于地面和太空的貨物運輸都要經過這里吞吐,而且隔壁就是馬六甲海峽。
一旦太空天梯建造成功,印尼經濟發展就能跟著起飛了。
天梯的三步走戰略也很明確,第一步戰略是建成地面天塔基座和航天港的建設,也是相對最容易;第二步是完成天舟號空間站的改造;第三步就是送上第二個空間站,同時把纜繩送上太空,然后從太空之上利用牽引的太空返回艙結合衛星定位導航把纜繩逐步與地面天塔完成銜接。
到這一步基本上天塔就已經成功了。
值得一提的,現實科技再怎么強大,建造一座3萬6千公里直通天穹宇宙的擎天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傾國之力也做不到,同時因為結構本身的質量大到不可思議,且重心不穩,極易斷裂倒塌,而且相當耗費材料。
所以華國的“太空天梯”工程是在太空軌道上建立一座無重力空間站堡壘,再用一條繩子垂到地面與天塔基座連接起來,以此把人或物拉上太空。
簡單說就是三個部分,地面天塔基座、繩子以及位于軌道上的空間站。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繩子的研發,也是最難的新材料突破研發。
因為要連接太空與地面的線纜,要求同時能承受地面引力與太空離心力的互相拉扯,而且還能確保在導彈轟炸、地面超強風暴,繩子被飛機撞擊的情況下即便飛機被切割成兩半,但繩子依然能保持垂直緊繃而不斷不晃蕩。
這個只有納米材料能夠做到。
而實現新材料突破的那個人就叫劉建偉!
他和他的團隊用來三十多年的時間方才攻克了材料難題,其研發的碳納米管具備的拉伸能力足夠達到恐怖的300GPa,遠超太空天梯所需拉伸強度的四倍以上,也為太空天梯的誕生打下了關鍵的材料基礎。
此時此刻,瀏覽郵件的羅晟,其心頭突然止不住的開始澎湃了起來,喃喃自語的說道:“二十多年后,這個天梯由我的公司來主導打造,星箭國際來牽頭主導,也許在我的推動下,可能時間要遠遠提前。”
不過片刻,羅晟結束了思考也有了決斷,然后執筆親自寫了一封信函寄給了劉建偉。
……
(Ps:現實中,確實有一個清華團隊制造出了這種強度的碳納米管,打破了世界紀錄,不過長度只有半米,而且團隊也是夢想著太空天梯的暢想,3.6萬千米和0.5米,任重道遠啊,可以說在可控核聚變被點亮之前,能讓太空活動實現大眾化的,也就只有太空電梯了,咱們這里叫太空天梯。
大家覺得主角今后進軍太空房地產這個腦洞腫么樣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