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隔壁的申城工廠也在熱火朝天的大建設,幾乎是三天一小變,十天一大變。
蔚藍海岸的資金也是瘋狂的流動著,都是以億為計量單位在運作著,蔚藍電車設計中心也在進行以國際標準進行綜合性的安全測試。
車的性能很重要,但安全是第一優先級考慮的點,這是羅晟定下的基調。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車企成立之后的那段時間,被業內關注過,很多人都不看好,好吧,幾乎沒有人看好。
后來被蔚藍海岸或藍星科技的其它熱點新聞給搶走了關注度。
再后來,變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了。
但本身的開發團隊在悶頭低調研發,吃瓜網友和媒體也都不怎么關注,除了同行幾乎被遺忘了。
但是今年的動靜越來越大,又是瘋狂鋪設公共充電樁、又是建設超級工廠。
關注度總算有了,吃瓜網友們恍然大悟,這才想起來大主教的蔚藍海岸公司除了門面擔當的Azure智能手機之外,還有電動車這茬。
媒體也察覺到蔚藍海岸今年怕是有新動作了,這熱度說上來就上來,公司都還沒怎么開始進行宣傳,大家的目光就聚焦過來了。
這就是品牌影響力的體現,也是羅晟個人影響力的體現。
不過,熱度上來了,但風評上和當年一如既往,質疑者居多,尤其國外的媒體,毫不掩飾的嘲諷。
盡管承認羅晟在IT界的地位,但汽車工業真不是誰說玩就能玩得起來的,不是你錢多,收購幾家車企整合一下就能玩出名牌來的。
【電動汽車是個糟糕透頂的想法】——《福布斯雜志》
【電動汽車和高爾夫球車沒什么區別】——《洛杉磯時報》
【電動汽車是在浪費空間】——《每日郵報》
……
(瞅了眼近期評論,回答一下其中兩條,第一條關于充電樁2w個太多不大符合現實,寫這個數之前特地查閱資料,2018年2月底僅首都累計建成約12.17萬個充電樁,到2020年規定要配43.5萬個,私人自用基本實現“一車一樁”,文中時間線2014年,平均2w個應該符合邏輯的。
第二個,關于讀者說作者菌不懂汽車行業,首先承認作者菌確實是個行外人,這書涉及到這么多領域,要每個都像行內人士一樣專業懂行那還寫個毛線的網文,早發財啦。不過寫一個行業即使陌生作者菌也會盡可能的了解,而且你寫的太細了不懂行的人看也累,都累,畢竟這是網文,不要偏離了網文屬性的本身,否則就本末倒置了,前面章節有人吐槽百公里加速1.65太夸張了,是很夸張,但特斯拉已經做到1.9了,現在沒做到但說明將來一定可以做到。
有用的吐槽是非常感激的,這能讓本書寫的更合理,歡迎吐槽,但,別抬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