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總結完了,所有失敗的原因都已經找了出來,接下來3月份的發射任務一定要確保萬無一失,這一次要是再失敗我不但沒臉去找羅總紳士要錢,也沒法做這個總師了。”楊建安看著眾人無比鄭重的說道。
所有人都倍感壓力,尤其是大洋彼岸的SpaceX剛剛傳過來的消息,更是讓“星箭”項目部的每一個人都壓力山大。
此次發射實驗的失敗不但火箭發射失敗,還連帶著把藍星科技的一顆價值高達2.1億美元的衛星也賠了進去,整體損失高達3.3億美元。
“星箭”系列重型火箭項目展開至今以來,已經燒了459.7億元人民幣進去了,這樣的投入力度遠遠地把國家航天甩在了后面,要知道國家航天預算去年的投入大約130億元人民幣左右。
這么多年下來,星箭國際成立至今,其科研團隊的陣容已經絲毫不弱于國家隊,充足的研發經費、高待遇吸引了大量的航天人才加入星箭國際。
到今天為止,星箭國際一分錢都沒有盈利,“盈利”這兩個字壓根就沒有想過,如此高額的投入完全是羅晟的兩家集團公司和家族基金在不停的為其輸血的結果,這才讓楊建安這些科學家有本錢來花式炸火箭。
而“星箭”系列在這么多年的研發道路上走到今天,每一步都是非常之不容易,沒有人幫助,只能靠自己堅持不懈,一點一點的摸索前進。
SpaceX背后好歹有NASA的技術支持,而星箭國際的背后除了羅晟這個金主爸爸之外,技術上國家航天局幫不了太大的忙,因為整個華國在航天科技領域是落后北美的,團隊內部也正視這種差距。
羅晟專業是在人工智能領域,航空航天這一塊不是他的強項,所以在技術上也幫不了太大的忙,他也忙不過來,所以只能靠“鈔能力”來堆了。
大規模持續的燒錢,同時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鼓勵優秀學子投身于基礎科學研究,而不是都一個勁的往經濟管理和金融去擠。
那就必須要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好在羅晟有錢,對星箭國際的投入也舍得下血本,高校學府的優秀人才,有志之士不用為了三斗米而被迫選擇更有“錢途”的專業。
“星箭”項目從2012年7月開始進入實驗階段,用了近一年的時間進行了10次實驗,來驗證代號“YF-127”發動機在推力調節功能和著陸支撐方面是否已經能夠滿足回收條件。
到了2013年7月進行了首次軟著陸嘗試,雖然火箭在回收的過程中成功完成了點火減速,但因為沒能控制好火箭的姿態最終爆炸,回收了一堆廢銅爛鐵,首次嘗試以失敗告終。
在吸取這次失敗的經驗教訓之后,時間一晃到了2014年3月份開始了第二次軟著陸嘗試,這一次火箭姿態控制的飛船完美,實現了預定的掉頭、進入大氣層、軟著陸等一系列動作。
之后又趁著這股勢頭在7月份和9月份測試了兩次,進一步提升了軟著陸的精確度,這給后面的回收計劃打下了基礎。
到了2015年初,楊建安團隊在確定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后,“星箭”終于開始嘗試在海上平臺回收火箭,但由于在落地之前火箭沒有控制好速度,第一次回收的時候直接砸在了海上的駁船上爆炸。
讓團隊比較欣慰的是,隔壁的SpaceX公司同樣在這段時間也在進行海上平臺回收火箭的發射實驗,看到他們也失敗了,心里頓時平衡了不少。
到了4月份展開了第二次實驗,這一次又是因為沒有控制好降落姿態而再次收獲了一對廢銅爛鐵。
好在火箭相對傳統發射的火箭要便宜得多,炸一根頂的上傳統火箭好幾根,羅晟表示能接受,哥有錢給你們炸。
在經過連續兩次的失敗之后,楊建安團隊對火箭的接駁裝置進行了改良優化,到了2015年的7月份第三次實驗如期展開。
本以為會創造歷史的第三次發射嘗試,卻因為火箭在發射不到三分鐘的時間意外爆炸而煙消云散,這一次直接損失7800多萬美元。
接連三次的失敗讓羅晟也倍感郁悶,楊建安團隊也士氣低落,還得安撫鼓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