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連續的失敗之后,楊建安團隊沒有立刻展開第四次實驗,而是下了死命令,必須要徹底把爆炸事故原因調查清楚,不搞清楚原因不再進行任何發射實驗計劃,這也導致后續的發射計劃全都被擱置。
一來是不能帶著問題上天,二來楊建安總師自己也很心疼經費,雖說在星箭國際羅晟保證他們有錢燒,但炸一次就是好幾個億的直接損失,還不算其它沉沒成本和時間成本。
而在長達半年的事故調查期間,同行卻傳來好消息,杰夫·貝佐斯創辦的藍色起源在2015年11月對外宣布成功在海上平臺回收了自家的“NewShepard”火箭,且對外公布了視頻畫面。
這一壯舉直接把羅晟的星箭國際和埃隆·馬斯克的SapceX公司都給超越了,光頭貝佐斯率先成為了火箭回收第一人。
這是大家都沒有料到的,本以為是SpaceX公司拿到這個頭銜,結果貝佐斯不聲不響的搞了個大新聞。
而與此同時,負責“星箭”項目的楊建安團隊所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包括SpaceX公司也感受到了藍色起源帶來的壓力。
不過在這長達半年的調查期間里,星箭國際也沒有閑著不干事。
楊建安團隊針對爆炸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對“星箭”重型火箭進行了全面改良,大幅度提升了火箭的推理,并且把一系列回收所需要的外掛裝置作為新型火箭的標配,而全新版的“星箭”也終于在2015年底12月份再一次實現了陸地回收。
不過,這只是一個起手式,能夠在陸地回收并不意味著在不平穩的海上也能實現回收,而能夠在海上回收有著更大的意義。
團隊再次重整旗鼓后,楊建安決定繼續嘗試在海上平臺回收火箭,這道坎無論如何都無法回避。
然而命運多舛,在接下來的2016年又經歷了兩次失敗,而隔壁的SpaceX公司已經傳來了好消息,這讓楊建安團隊感覺連呼吸都倍感壓力。
到了下半年,星箭國際總算是邁過這道坎了,終于實現了第一次在海上回收火箭。
雖然這次在海上成功回收了火箭,但并不意味著這項技術就已經成熟了。
同一時間SpaceX公司也完成了自己的發射任務,這場私人太空競賽也愈演愈烈,星箭國際、藍色起源和SpaceX三家都拼了命的或追趕對手、或不斷領先對手。
而今年1月份,剛剛不久SpaceX公司的發射成功,埃隆·馬斯克向世人再次宣布SpaceX才是這個領域的王者。
接下來的2017年才是真正的重頭戲,星艦國際和SpaceX兩家公司都要在3月份爭奪一個“人類火箭發射史”的重要“首次”頭銜。
即,使用“二手火箭”再次發射,并要再次成功回收。
以前的火箭回收成功了,但沒有進行復用,這一次完全不一樣。
星箭國際在接下來的3月份的發射任務便是用去年在海上回收的那枚火箭復用發射,目前已經經歷了長達九個月的翻修、檢查和測試并通過了這些程序,接下來的3月份就要再次發射。
而如果星箭國際在接下來的3月份去的發射任務的成功,便是公司成立以來迄今為止第16次火箭回收計劃中第9次成功回收,如果比SpaceX先一步發射成功,就意味著是人類火箭發射歷史上,首次成功回收二手火箭。
這不僅僅是爭個頭彩的問題,背后的意義是爭奪人才,公司的榮譽越多是一種實力的體現,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