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老和自得地說道:“不是老夫吹噓,這里有很多都是大禪寺的孤本,外界根本看不到。李公子為我們整理書籍,自然可以隨意閱覽。”
“那就多謝涂老了,我現在就開始吧。”
“好。那老夫先去為李公子準備住的地方。”
涂老走后,李逸之并沒有急著去看《武經》《道經》,而是把書架上的書籍,全部搬到了空地上,然后對書架進行標簽,分為經史子集修。
經,是儒家經典著作;史,是史書;子,是百家著作;集是文集,即詩詞匯編;修,是修煉秘籍。
在這五大框架下,又分為若干個小框架。
把這些框架分類好后,他后續的工作,就是把所有書籍分門別類地,放到所屬的書架上就可以了。
忙完了書架的分類,李逸之才停了下來,席地而坐。
在他身前放著兩摞書籍,分別是《武經》和《道經》,他準備先粗略翻閱一遍,了解下這個世界的修煉體系。
李逸之首先拿起了《武經》第一冊,開篇就講:武學最終,乃是堅固肉身,超脫生死,絕非殺戮逞強。世間如苦海,肉身如渡海之筏。若肉身堅強,則能載人直達苦海彼岸。
按武經上所說,武道修煉分為七大層次,分別為練肉,練筋,練膜,練骨,練臟,練髓,換血。
其中練肉稱為武生,練筋稱為武徒,練膜稱為武士,煉骨稱為武師,練臟稱為先天武師,練髓稱為大宗師,換血稱為武圣。
至于武圣之上的人仙境界,這武經中卻是沒有記載,不過倒是有印月和尚注解,人仙要煉竅。
李逸之一目十行,粗略翻閱著,速度極快。
總共四十九本書冊,他用了近兩個小時就翻完了。
雖然看得很粗略,但是李逸之卻深深為這個世界龐大而完善的修煉體系所震驚了。
他發現他編撰的《乾坤典》,在《武經》面前,簡直就是粗陋不堪。
不僅在于整體框架,更在于修煉細節。
就比如說在整體框架上,他的練勁境,就僅有三個境界:明勁、暗勁、化勁。
到了化勁,便可易髓換血,完成身體蛻變。
以《武經》為參照,化勁就相當于武圣。
可是武圣之下,有著六個境界,把人體所有部位都全練了個遍;而化勁之下呢,僅僅兩個境界,只是完成了煉骨和煉筋,其他統統沒有涉及到。
由此可見,李逸之原來的修煉體系是多么的粗陋。
自然的,化勁的實力肯定也無法和武圣相比。
再比如在修煉細節上,同樣是煉骨,李逸之的練法僅僅是練勁力,從而壯大全身骨骼。
可是實際上,他所能夠練到的骨骼僅僅是骨骼主體。
而《武經》上,卻認為要把全身兩百零六塊骨頭全部淬煉到,并且輔以各種靈藥。
李逸之眼中精光閃爍,心中沒有沮喪,反而隱隱興奮著。
既然他原來的修煉體系粗陋不堪,那補全就是,大不了重修一次。
他相信,如果能夠按照陽神世界的武道重修一次,那么他的基礎將更加得牢靠,實力也越將強大,未來可以走得更遠。
雖然說,《武經》被朝廷動過了手腳,有很多地方可能存在著刪減,也可能存在誤導。
但是依李逸之現在的見識,自然可以輕松看出來,從而完善和規避。
“我要根據武經,重編《乾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