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總體積的20%左右。
雖然遠不及太平洋的體量,但是即便莫歌成長到如今這個體型,對于整個印度洋來說也依然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存在。
這就是大自然,絕大多數個體生命再如何發展,在這樣的尺度來看也是無比渺小,即便是那些號稱怪獸的存在也不例外。
不過莫歌此時的想法倒是沒有那么復雜,他現在只想著趕緊找到自己的目標生物。
鱗角腹足蝸牛就生活在這片大洋之中,只是具體地點呢?
大概是在印度洋的中脊區域,海底山脈的熱液噴口處。
所謂的熱液噴口,是海底沿著地殼裂口附近逐漸形成的一種奇特環境,海水沿著地殼裂隙向下滲流,受巖漿熱源的加熱又集中向上流動、噴發,于是就形成了深海熱液噴口。
這些熱液由水和一些化學物質組成,噴出時的溫度在60-400攝氏度左右,會攜帶著許多來源于地殼和巖漿的物質,其中以硫化氫為典型。
這種臭雞蛋味的物質成為了某些生物的生命之源,深海極端環境中的嗜熱古細菌可以吸收并氧化熱液中的硫化氫,還原二氧化碳,從而合成有機物。
這是一種被稱為“化學無機自養”的生存方式,嗜熱細菌在熱液噴口周圍形成無數菌落,其分布厚度可達3厘米以上。
有了這些作為食物鏈底端的生產者存在,以此為基礎的簡單食物鏈也因此形成,經過無數年的適應進化,在這些熱液噴口處就形成了以各種細菌、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大量無脊椎生物為主的繁榮生態。
當然這個“繁榮”的定義還是相比于其他深海環境來說的,比起那些真正生命富集的淺海珊瑚礁、陸地雨林環境來說,那種簡單的食物鏈是極其簡單脆弱的。
鱗角腹足蝸牛正是生存于這樣的小小生態環境之中,從莫歌如今得到的資料來看,人類已經探明的生存區域全部加起來也只有0.02平方公里左右,不到三個足球場那么大的面積。
想要在廣袤的印度洋深海之中找到這么些小小的區域,如果沒有準確位置信息的話,那就是名副其實的海底撈針。
還好,莫歌早在《巨齒鯊》世界里就特地收集了相關資料,雖然沒能得到最為精確的位置,卻也大概鎖定了幾個地方。
那是人類已經探明的三個棲息地,分布在印度洋中脊的不同區域。
目的地在望,莫歌一方面開始向著最近的地點前進,一邊也定位了離印尼海域最近的印度洋東南脊,準備沿著海底山脊一路前往。
畢竟三個狹小的棲息點能夠生存多少腹足蝸牛還是未知數,要是數量太過稀少,到時候還有得麻煩的。
而在莫歌看來,整個印度洋海底中脊之上的熱液噴口絕不可能只有人類探明的那些,同樣的,鱗角腹足蝸牛的生存區域也絕不可能只有那三個地方。
畢竟相比于陸地,深海對于人類來說依然是一個充滿未知的地方。
人類的科技雖然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卻也還有無數力所不能及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