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招安之前,宋朝廷之所以暫時拿梁山沒辦法,是因為地理問題,八百里水泊,前期的梁山還能自給自足,到了后期,人一多吃喝就成了問題。
而且梁山還沒有群眾基礎,安居樂業的老百姓是相當反感這種綠林強盜的。
要知道,趙宋朝廷通過善待士大夫階層的為國政策,由上至下的掌控天下,進而凝聚民心,是向心力極為強盛的一個朝代,整個北宋年間,發生了不下百次農民起義,沒有一次成功,到了南宋末年,被蒙古滅了,且都還有十萬人跳海殉國,可見宋朝是多么的得人心。
所以,想靠著八百里水泊及周邊貧瘠的產業鏈來養活數萬張嘴,這幾乎是不現實的,前提要活下去,必須得盡早謀出路。
何況兔子還不吃窩邊草呢,把周圍的老百姓逼急了的話,可不再是對付祝家莊、扈家莊、李家莊那么簡單了,而是舉目望去,全是與之對立面的各家莊。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名聲一旦搞壞了,都不用朝廷來圍剿,自己就可能隨時崩盤。
故而梁山之所以能在國家機器面前硬撐幾回合,乃是天時地利以及形勢與政策使然。
地理已經說過了,天時也不說了,懂得一點歷史的都知道,北宋末年那個亂啊,那個風雨欲來的緊張氣氛呼之欲出,西夏、遼國、金人,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
而且宋朝的冗員冗官冗兵冗費乃至吃空餉的問題已達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在這種積重難返的窘困局勢下,能抽得出平定、鎮壓內部匪寇作亂的力量明顯薄弱。
而且趙宋朝廷的策略一向是息事寧人,以能用錢來解決的決不訴諸武力。
流行本的《水滸》的宋江也是看清了這一點,所以才迫不及待地選擇招安,因為如果不積極融入體制內的話,人心向背,必定失敗。
資源有限,梁山遲早要玩完,手底下的小嘍啰們又嗷嗷待哺,一旦瀕臨饑餓線,必然會面臨崩盤,死后還要背上罵名,宋江好歹也是標榜自己忠孝的人,怎么可能敗壞自己的名聲,跌入萬劫不復之地。
即便是古本《水滸》,雖然沒有招安,但亦沒有顛覆造反、革故鼎新。
晁蓋是個理想主義,而宋江則是現實主義的人。
宋江心里明白,梁山終究是一群烏合之眾,能僥幸地扛過幾次朝廷的征剿大軍,已是十分艱難,宋朝的主力軍全都布防在邊疆,西邊防西夏,北境防遼國,南方還有一個大理,內部盜賊蜂起,還有除梁山外的方臘等三大寇免費策應,分擔壓力,用四面楚歌來形容大宋的處境也不為過。
宋朝在左支右絀的困局下,抽調出來的剿匪軍大多是廂軍。
什么是廂軍?就是地方招募的雜牌部隊,戰斗力可能還不如一些殺人放火、嘯聚山林的土匪。
所以大家因此明白了吧,水滸的趙宋朝廷對付梁山從始至終都沒真正的使勁、用力,因為朝廷的“力氣”已經被分散了,所以沒能及時的、有效的撲滅四大寇,朝廷的“一雙手”,對付四大寇,分別只用了一根手指,而四大寇均拽成了拳頭,當然能夠威風一陣子,可一旦朝廷緩過勁來,回身就能把四大寇一腳腳踩死,方臘等三大寇就是例子。
話說回來,歷史中的方臘是童貫率兵剿滅的,而水滸中的征三大寇,則是以梁山兵馬為先鋒,朝廷廂軍為主力,幾乎是勢如破竹便將三大寇給鏟除了,管中窺豹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