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了解各地的實際情況,別被那些個一個勁給李祐戴高帽的當地官員們給蒙了,李祐早早的就安排了手下人去到各地打探。
而且安排的都是昝君謨和梁猛彪這類暫時還沒有官面上的身份,名義上還是普通民眾的家伙,以行商探親一類的名義過來的。
他們和其他一些個被他們招募過來的江湖人士,本來就是混跡于魚龍混雜的江湖,喬裝打扮這些角色倒也得心應手。
當然李祐也調動了官面的力量,查看了一些歷年的考功,了解下當地的人口數,生產情況,直接或間接的也能了解下當地人的生活現狀。
他本人親自看到的更多的還是軍事方面的,插手這些州縣的政務就越權了。
總體而言,因為進入貞觀年以后的連年豐收,此時的普通民眾生活條件還算是不錯了。
而大唐的軍功爵制度目前還能得到很好的執行,尤其是府兵們上升渠道是很通暢的,也能得到足夠的回報,只要是作戰努力,功勛夠多的話,是能保證過上比一般人要好上許多的日子。
軍士上進,再加上此時的整體政治氛圍比較清明,軍隊更一直是李世民主抓的重點,所以李祐所見,各地的軍備都沒有松弛的跡象。
沿海的一些州府在享受海上貿易帶來的利潤的同時,也沒有放松守備海上門戶,整體還是很令人滿意的。
在李祐暗示過他們大唐和高句麗早晚必有一戰后,各地的將官們那精氣神立馬就不一樣了,頗有點摩拳擦掌的意思。
李祐也在幾個重要的港口城市留下了自家管事,為下一步做點貿易,甚至弄個自己的船廠早做準備,當然也還有一些其他的打算。
選在這樣的時候,可以說是大搖大擺的放下這些人,顯然就是為了讓當地的主官都大開方便之門的,擺明了就是要攙和當地的貿易。
對此這些官員不僅沒有感到憤怒,反而有些欣喜的意思,這還不用拉就下水了,以后打交道的機會可就多了。
唯一的憂慮就是不知道這位到底貪婪到什么地步,是不是個好伺候的主,這要是真個碰上了天高三尺的狠人,他們少不得也得跟著背些罵名,于官聲還是有礙的。
這邊李祐表面上看忙著游山玩水,也確實沒少帶著武則天妹子去各地的風景名勝轉悠,而在他不在的這段時間里,他真正的地盤齊州那邊則經歷了一番變故。
薛大鼎和劉仁軌都得了李祐的囑咐,要把他剛弄出來的那些東西推行下去,罵名讓他這個頑主來背,好名聲自然留給薛大鼎和劉仁軌兩人。
雖然東西看著已經比較成熟了,李祐可不只是交給了他們圖紙,也讓手下的工匠弄出了樣品,甚至連相關的工坊都開起來了,只等著李祐走了以后就開始,強壓也好,利誘也罷,反正甩鍋給李祐就是了。
雖然薛大鼎和劉仁軌兩人也試過效果了,確實是難得的好東西,可謹慎起見,倒是并沒有直接大面積的鋪開,而是先選擇了劉仁軌所在的縣進行了一個試點。
如果看到了效果,再想推行下去阻力也會小很多。
還是那句話,上桿子不是買賣,等到其他民眾想方設法的想要弄到這些東西了,再想推行就容易多了。
當然這樣做李祐背負的罵名也會小很多,他倆人的壓力相對也要小一些。
越是感受到李祐這種信任,還有堪稱知遇之恩的禮遇,他們越是不想讓太多人誤會了李祐,真個去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