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李祐能拿出來鄭重其事的交代這兩人的自然是好東西,也差不多是所有穿越者前輩都會用到的兩樣東西。
這第一項自然是后世很多人都知道的曲轅犁,只不過大部分人都處于沒見過豬跑,只吃過豬肉的階段。
而李祐可是在副本世界里有專門收集過這東西的資料的,有現成的事務參照,這圖紙自然就牢牢印在了他的心里,想要再還原回來就容易多了。
而且曲轅犁的制造于大唐的技術水平來說完全是沒有難度的,重要的還是想法上的突破。
如果李祐沒記錯的話,這曲轅犁其實大唐后期就開始逐步流行開了,只不過形制上和后世最為成熟的方案肯定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而李祐直接就拿出了經過時間驗證最為實用的那一款,就讓薛大鼎和劉仁軌兩人有點驚為天人的意思了。
他們也能夠明白這樣好用的一款農具對于他們,對于普通民眾來說意味著什么,所以才會那么的熱切,也才會生出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心思。
誰讓李祐把好處都推給他們了呢,那可是萬家生佛級別的名聲。
至于李祐拿出的另一個東西,其實更像是真正的在給自家招攬生意。
他只是讓手下弄出了磚窯,一次可以出很多磚,從而讓成本大量下降的新式磚窯。
這東西對普通民眾來說,意義肯定不如曲轅犁來的大,但也不是說沒用,有些房子換成用磚來建造還是很有必要的,只是更多的可能還是那些個富戶,或者家族中人才更加認可這個東西。
不過這么一來倒也算是照顧到了李祐治下的各種不同階層的民眾,算是一次普惠性的雨露均沾。
順帶著他這個正主也能落下些實實在在的好處,賺些錢帛。
而真正推行的過程還是如同李祐預料的一樣,當地民眾一聽說要弄這些東西,而且怎么聽都是攤派的意思,本能的就有點抗拒。
也很自然的就把這當做了李祐變著法搜刮民脂民膏的一種手段,然后李祐就免不了得了類似“天高三尺”這類的名號。
不過等到這些人不得不把這些東西用起來的時候,畢竟是花了錢買的,閑置著不是更浪費嗎,還得應付上面的檢查呢。
這一用就不得了了,這才發現原來這些都是真正的好東西,相比起價格來,他們算是賺了大便宜的。
老百姓心里都有本賬的,雖然他們可能不說,不過對薛大鼎和劉仁軌兩個父母官的評價倒是高了許多。
有那心思活泛的,干脆趁著價格還低囤積了一些,然后等到口碑發酵起來,隔壁縣府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聽到風氣,找不到渠道買的時候,正好可以轉手賺一筆,還真有幾個通過倒騰這些東西發了財的。
等到李祐那邊一圈玩下來,準備回來的時候,這邊薛大鼎和劉仁軌也已經總結過效果,考慮到口碑傳播的差不多了,這才正兒八經的在齊州范圍內整體推行。
而同樣是差不多的時候,大唐長安城里,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多少也和李祐有點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