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益州牧劉璋之所以邀劉備入蜀共同抵抗漢中張魯,可不是因為真的顧慮什么同宗之誼,更多的還是因為劉備的仁義之名天下皆知,是想靠著他的這種名聲,來抵擋張魯勢力那邊的侵襲,尤其是思想上的侵蝕。
為啥呢?因為張魯還有另一重身份,這位可是第三代天師,也就是五斗米道的師君。
關鍵是張魯張魯襲取巴郡,正式割據于漢中后,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暫的****的政權。
也算是打破了舊的官僚體制,砸爛原有政治架構,類似于砸爛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
這邊的制度也很有特點,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
張魯還在漢中的交通要道上創立義舍,置義米肉于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他的這套制度,在當時群雄并起,天下動蕩的時候,使他的控制范圍內有一個相對安寧的生存環境,正擊中了民眾的心理需求,因此很有感召力。
中原鬧起來后,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張魯的勢力得到進一步擴張。
但同時劉璋這邊也怕手下人朝對手那邊跑啊,叫劉備來就是為了對抗張魯的這種感召力,畢竟劉備的民望讓他的號召力也不差。
說起來張魯能夠做大,本就是有人刻意扶持的結果,只不過后來張魯不聽劉璋的話了,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惱羞成怒的劉璋干脆將張魯母及其家室悉數誅殺,又派大將龐羲等人攻張魯,但張魯部多次擊敗龐羲,雙方成對峙之勢。
張魯的軍隊多在巴地民間活動,劉璋于是以龐羲為巴郡太守。
兩邊這算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只不過人家的群眾基礎太好,加上有思想上的加持,又特別能打,劉璋雖然惱火,卻一時奈何不了人家。
就只好請來劉備這個空有著好名聲,手底下卻沒有多少兵員,又沒有多大地盤的同宗相助。
畢竟劉備手底下有李祐,關羽,張飛,趙云等一眾天下聞名的猛將,還有諸葛亮這等頂級謀主,用來幫忙打頭陣還是挺好的。
而劉備本身實力又不強,囿于他那仁義的名聲,怎么也不至于再反手把他的益州給黑了。
大不了到時候多給點好處,也不至于再像那張魯一樣,請神容易送神難。
可惜,他想錯了,劉備經過這么久的顛沛流離的生活,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再好的名聲也沒有實實在在的自己的地盤好啊,落到手里的才是根本,所謂“千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劉備當然想拿下巴蜀漢中,成就高祖之業。
可劉備還是有點顧慮的,一方面是他的實力不足,總共也就三萬人馬,全力對上劉璋的十萬人馬都沒有勝算,更何況還是帶著偏師前往,大部隊肯定要留著守家的,免得被人端了老窩就徹底沒有退路了。
另一方面劉備確實是被劉璋料準了的,他向來都以仁義為天下稱道,另外有曹操大軍壓境,所以當初才有陶謙讓徐州和劉表托孤,才有徐州士人與荊州士人歸附自己。
如今看那劉璋身體好得很,而且兩代經營益州近三十年,頗具人心,擁護者還是很多的。
現在雖然有了法正張松兩個異類力邀他入川,但其他人到底怎么想的,劉備還不清楚。
聽說為了阻止他入川,益州從事王累竟然在州府門口自殺了,還有益州主簿黃權也極力阻止,結果被劉璋貶為廣漢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