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龐統也勸劉備取益州的時候,劉備表示:
“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但這個時候,龐統說了一句改變劉備一生的話。
“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后,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有了這句話,劉備算是徹底堅定了決心,也給自己找足了理由,甚至以后為人處世的態度都大變樣。
之后劉備就帶著手底下最精銳的人馬跑到了益州,熱心的幫著劉璋對付起了張魯。
當然老家肯定不能丟,所以劉備將趙云關羽張飛等老兄弟差不多全留了下來,徐庶這個謀主同樣負責守家,維護好已經占有的四郡之地,還有從孫權那里借來,壓根就沒打算還的南郡。
劉備自己只帶了李祐這么一號勇冠諸軍的老班底,還有龐統魏延黃忠等一批新入伙的荊州人入川,諸葛亮這位最受器重和信任的軍師,自然也隨著劉備一同入蜀。
經過這段時間的磨合以后,劉備麾下的這些大將已經有了相對清晰的分工。
對外的攻伐基本都是李關張三人負責,而趙云硬是被用成了一個守將,一直負責保護中軍大營,也是劉備的老窩所在。
而兩位謀主諸葛亮和徐庶也是一個主外一個主內。
深諳合縱連橫之術,嘴皮子足夠利索,也頗有手段,足以做到“以正合,以奇勝”,于軍略上更是一把好手的諸葛亮,自然是負責在對外攻伐中出謀劃策。
而徐庶處事手段更和煦一些,和劉備麾下的一眾文武關系也都不錯,顯然更適合處理內部的大小事務。
當然這可能也和他的另一個習慣有關系,他是比較善于分權的那種人,不會事無巨細的全都自己抓起來,這樣更容易讓當老大的信任,也讓下面的人更有干勁。
不像諸葛亮,這位是什么事都要親力親為,結果就是最后把自己活活累死了。
不僅手下人斷層的厲害,沒有培養出什么合適的接班人,還容易讓大家心生怨意。
因為所有人都能感覺得出來,他之所以事無巨細都要自己來,歸根結底還是不相信手下人,對這些人的能力沒有一個能看得上眼的。
久而久之,手下也就只能留下那些個只會聽令行事的機械人,也讓后來的蜀漢成了他的一言堂,變得后繼無人。
下面人還會有一種這位嫉賢妒能,容不下人的感覺。
李祐這位如今已然是劉備麾下第一猛將的家伙可說威名赫赫,而諸葛亮也是一眾文官之中的頭把交椅,這次被劉備帶在身邊,顯然是用來壓陣的。
畢竟龐統和魏延黃忠等荊州人還沒有證明自己,正需要這個機會來展現他們的本事,就沖著荊南四郡這個基本盤的面子,劉備也必須給這些人建功立業的機會。
在法正和張松兩個帶路黨的幫助下,劉備看到了其中的機會,也和手下人議定了取劉璋而代之的策略,帶著手下的最強陣容,信心滿滿的投入到了邊對抗張魯邊掏空劉璋家底的拼搏中。
而另一邊一直將劉備視作最大對手,想要除之而后快的曹操,這一年自然也沒有閑著,同樣也迎來了一個大的發展契機。
這一年他終于打敗了糾纏多年的西涼錦馬超、還有和馬超相愛相殺的韓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