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天下真正的進入了三國時代。
只不過和歷史上的三國的情勢差別太大,曾經最為強勢的曹魏,如今只能茍延殘喘,而曾經最為弱勢的蜀漢,則成了如今最強大的,倒是孫吳還和原本的情況差不多。
三方之間這最后的一點平衡局面也沒能維持太久,就在劉備麾下發動了對曹魏的全面進攻,想要拔除這個眼中釘肉中刺的時候,孫吳那邊在陸遜的主持下,悍然發動了對蜀漢的偷襲。
于是形勢好像又變成了當初漢吳聯手對付曹魏時的樣子,只不過這次被兩面夾擊的成了蜀漢。
說到底哪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孫吳那邊也知道,真個沒了曹魏,下一個倒霉的就該是他們了。
為了維持一個相對均衡的態勢,起碼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生存空間,孫吳這么干也是必由之路。
可惜劉備這邊對此也是早有防備,諸葛亮他們又怎么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關羽那邊可不是獨自防備孫吳的,老將黃忠也被撤了回來。
對于水戰他也是很有研究的,別忘了他的出身,原本干的就是水陸都要防備的活計。
趙云同樣也在防備孫吳的一線,他這些年生生被用成了一個守將,這樣的活又怎么能少了他。
除了李祐因為目標太大,名聲又過于響亮,為了不讓孫吳看出端倪,也不能讓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過來搗亂,李祐肯定不能輕易動地,還是出現在了抗擊曹魏,或者說攻打曹魏的第一線上,保持了對曹魏的壓力,讓他們想搗亂都無處發力。
結果就是曹魏不止沒能給蜀漢帶來什么麻煩,反而在李祐的超強攻勢面前節節敗退,只是面對李祐這一路兵馬,也是沒能抗住。
徹底的干掉了曹魏這個禍害以后,天下的局勢也就明朗了。
蜀漢直接是三面包圍了孫吳,只是攻勢也難免慢了下來,需要駐守的地方太多,能夠抽調出來的兵力反而少了一些,往往只能形成拉鋸戰,少有壓倒性的優勢了。
而李祐差不多要防御整個北方,也是抽出不出身來,再者李祐自個也覺得確實已經功高蓋主了,不能過于出風頭。
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劉備的身體不行了。
畢竟年歲在這,就算最近條件好了,地盤多了,心情比歷史上舒暢許多,關羽張飛也都沒有走上歷史的老路,沒得善終,如今還能時不時陪在他這個大哥身邊,可劉備的年歲畢竟擺在這。
早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上他以前的窮苦日子,都讓他的身體沒有那么強悍。
所以就在滅掉曹魏以后不久,劉備就倒下了,只不過消息被封鎖了,沒有傳出去,以免影響士氣。
直到和孫吳的戰事贊告一段落,孫權宣布立國,這才隱約有風聲傳出來。
讓人去恭喜了孫權的同時,劉備這邊也把位子轉給了劉禪,這也算是一種利益交換吧。
當然作為最大功臣,也是如今蜀漢麾下勢力最為雄厚的李祐,又一次成為了雙方的焦點。
他的態度如何,可以說會直接影響著天下態勢。
但凡他有反心,想要自立,整個北方于他而言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