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竣工,他們舉行了第一階段的竣工儀式,朝廷也派人過來參加了儀式,袁世凱就在其中。
儀式其實也和后世的差不多,一套流程下來大家都十分開心。
而且這段工期已經提前很多了,本來這一段的工期是一年半,現在他們提前了半年完成,他們拉到的投資也不算白費,反而鐵路可以提前盈利,后面的資金壓力也會小很多,
完工之后,他們一共休息了三天,然后就直接投入到了下一段的施工中。
在整個工程中,這一段才是施工的重點所在。
從南口開始,接下來要打通居庸關、五桂頭、石佛寺、八達嶺四條隧道,最長的八達嶺隧道1092米。只在靠工人的雙手,其困難程度可以想見。
但早在之前,詹天佑就想好了后面的施工工藝。
人數還需要增加,詹天佑直接打申請,急促從全國各地調人過來,其實調人的難度也不算很大,工地上管吃管住,還有工資拿,只不過就是工作辛苦一點。
但這個時代的人們本來就生活的很辛苦了,這一點辛苦對他們來說倒也不算什么。
況且在詹天佑制定好的制度里面,給工人和技術員的工資也非常的可觀。
而且為了溝通方便,詹天佑讓工程局也從津天遷徙到了帝都。
同時在開設一個南口材料廠,距離施工路段更近,調配物資也更加方便,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后,豐臺材料廠的廠長是最痛心的。
明明是我先來的啊,不管是成立也好,還是和你們合作也好,都是我先來的啊!
可最主要的是,有了新的材料廠分羹,他自己能撈到的錢也更少了。
事情的輕重他知道,可是多多少少在不影響工程質量的情況下,他還是能賺到的,現在有了競爭對手,他的價格勢必就會被壓得更低。
可這也是大勢所趨。
材料廠那邊的事情暫且不去管他,這邊的隧道,他們決定采取豎井方法挖掘,中部開鑿兩個直井,分別可以向相反方向進行開鑿,增加工作面,依靠人力建成這條中國筑路歷史上的第一條長大隧道。
如果豎井開挖成功,那么從豎井中就可以向兩邊開挖,然后在山的兩邊同時再開挖,這樣下來,就是一共有四個工作面,雖然人力成本高了,但節省下來的是時間成本,這樣一做對比,總成本還是降低了的。
陳楚現在主要負責豎井的開挖,趙三負責前進方向的工作面,而另一面暫時也由陳楚去負責,每天在睡覺之前,陳楚都會和趙三對比對數據。
要不然到時候兩邊挖著挖著錯了位,一條挖成兩條,那他們誰也別干了。
一條隧道,四個工作面,這樣都能搞錯,那還搞個屁的鐵路!
這段的工期他們規定的是一百天,兩邊的隧道都在等著這邊豎井挖好之后再開工,所以詹天佑再陳楚的見一下,直接高出了幾百條橫幅,掛滿了工地的交際哦啊落落。
橫幅上面的文字全部都是激勵大家的話。
“大干一百天,堅決完成目標!“
“你不趕,我不趕,鐵路何時能修完?”
“豎井一挖通,鐵路就成功!”
諸如此類的等等等等,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陳楚寫的,他回響著之前臨海市在修建地鐵的時候,從工地外面看到的標語,還有學校高考時候,校園里面每一層掛著的標語。
激勵人心的話,那還不張口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