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軟件,很難的!”馮英杰嘆了一口氣。
他是親身經歷并親自體驗過的人。
在因特爾時,他們公司在IC設計時,用的就是別人家的EDA軟件產品。
這種工業結晶的輔助性太強大了,缺少了EDA,別說IC無法設計,哪怕設計出來,缺少了另外幾種工業軟件,再多的芯片仍然是一堆垃圾。
不是說因特爾不想去做類似的工具,也不是說做不出來,而是做不到頂級,技術的積累極其重要。
因特爾的芯片本身是工業產品,但貼近互聯網信息技術,而工業軟件與互聯網軟件之間的差別實在太大,兩者有一些關聯卻根本不是一種東西。
一個是制造業技術加信息技術,一個是單純的信息技術。
制造業想要大而強,不僅需要工業的強大、工業軟件也是一個重要指標。
德意志和米國的工業巨頭為什么拼命的并購軟件公司?
就是為了彌補這一塊短板。
在IT互聯網領域,世界最大的軟件供應商毫無疑問是米國的Microsoft、Google、Apple和德意志的企業管理軟件公司SAP。
但是僅看軟件代碼行數,一直深耕工業軟件的米國最大軍火供應商LockheedMartin早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
沒錯,就是洛克希德·馬丁!
這誰能想到?
洛馬的每一臺產品、賣出去的設備,都是工業軟件的成果。
沒有工業軟件的支持,等于手機沒了芯片、火箭缺了引擎一樣沒法運作。
國內的制造業很大這點,所有人都知道,可是在工業中缺失了重要的一環卻很少有人知道。
頂級的工業軟件這一塊幾乎沒有。
如果不重視工業軟件,我們就永遠也算不上“強”,看看忠興的后果就知道了,沒有找到頂替的工業軟件,讓這個世界通信領域排在前十的巨頭短時間內跌進深淵。
而國內有多少工業體系是借助外國工業軟件的?數不勝數!
當然,我們缺少工業軟件這一塊短板,并不代表我們在對抗中沒有反抗之力。
認識到缺少的同時,也沒必要妄自菲薄。
要不然,國內的制造業憑什么在世界市場上所向披靡?被人眼紅的同時卻無人可以替代?不是別的,就是完整的工業基礎。
現代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
如果只算完整全面而非高精尖的話,國內的基礎超越世界上所有國家,因為我們也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集齊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只要算入工業門類,只要有人能列舉出來的體系,在國內都能找到。
所以我國在制造業領域能夠獨步全球,這也是我們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