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城守不住還有內城!何況如今這城墻還沒到破的程度,康親王是否危言聳聽了?”馬齊當即站了出來,雖說在上書房內張廷玉職位比自己高,可是剛才反駁他的是康親王崇安,在這種時候,馬齊開口更為合適。
“馬相,您這話說的輕巧,一旦外城破了,難道您還覺得靠這內城能守住北京?這天下本王還從來沒有聽說過靠內城守城成功的例子呢。”莊親王博果鐸也站了出來,這可是一位老資格,他的身份可比康親王還高,而且年齡又大,說話份量更重。
“依莊親王之見,如今又該如何呢?”馬齊以退為進反問道。
莊親王博果鐸上前兩步,先朝著上位的康熙拱手道:“皇上,奴才年老體衰,在這世上的日子已不多了,但如今我大清基業已到了危急時刻,奴才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祖宗的江山就這樣毀了,奴才斗膽,想說幾句肺腑之言,還請皇上恕罪。”
“老親王不必如此,今天朝會都是朝中重臣,朕的股肱之臣,老親王更不是外人,有什么話直說無妨。”
“奴才謝過皇上!”
莊親王博果鐸行禮后道:“皇上,可知前明是如何亡的么?”
“前明?”康熙聽了這話頓時一愣,緊接著若有所思起來。
“皇上深知史,而諸位大人也都是熟讀史書之人,有人說前明亡于流寇,也有人說前明亡于我大清,更有人說前明亡于黨爭,這些說法諸位以為呢?”
一時間,眾人面面相覷,不明白莊親王博果鐸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他的這三個問題拋出來都不算錯,當然其中所謂亡于大清,大清是從來沒有承認過的,因為在官方的宣傳中大清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入的關,而且康熙還幾次以大清皇帝身份去祭拜過前明皇陵。
當然了,現在大家關起門來說話,所以也不必弄這些自欺欺人的事。無論是亡于流寇還是亡于黨爭或者說是亡于大清,反正這三者應該都有。
莊親王博果鐸繼續道:“這三者固然是原因,但前明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卻是更主要的原因。試想一下,如果當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城,崇禎明知北京守不住而棄城而走,帶宗室南下南京的話這又將如何?要知道前明可是兩京并重,在南京原本就有另一套班底在,如果崇禎抵達南京,以江南富饒重整旗鼓,后來哪里會有我大清入關之舉?更不用說后來南明諸王爭位,內耗而亡的結果了。”
說到這,莊親王博果鐸對康熙道:“所以,奴才以為前明之所以亡是亡在不懂舍棄之上,崇禎剛愎自用,又好大喜功,活活逼死了自己,他一死導致前明人心渙散沒了主心骨而亡。如今敵軍已兵臨城下,明軍戰力兇狠,炮火兇猛,以北京城防御能防得一時卻防不了太久,一旦城墻被打破,這明軍必然就能攻進城來,到時候城中部隊雖多卻無一可擋明軍。此時,奴才覺得皇上應該早做打算,先避其鋒芒,所謂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當年我太祖在關外以……。”
“住口!”
兵部尚書殷特布突然喝道,站出身來:“莊親王說了如此一通,無非就是見賊勢大想勸皇上棄京而走?北京城乃我大清京師,皇上更是我大清的皇上,難道你想讓皇上在大敵當前之時讓出京師出走不成?如此,這京師淪陷,天下震動!到時候我大清失了正統又將如何?皇上!莊親王博果鐸妖言惑眾,居心叵測,奴才懇請皇上誅殺此僚,以安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