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臣以為殷大人說的有理,莊親王博果鐸大逆不道當殺!”
“皇上!莊親王雖有失言,但還請皇上念其一片赤誠,放過他吧。”
“皇上,不殺博果鐸如何能安天下人之心?奴才附議殷大人……。”
“皇上……臣以為莊親王所言雖有夸大其詞,但也未必無商榷之處,還請皇上三思……。”
隨著莊親王博果鐸和兵部尚書殷特布的爭論,朝中頓時亂成一團,眾人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相互間辯論不休。
而坐在上首的康熙卻一直沒發話,因為他的心中同樣亂的很。
實際上,莊親王博果鐸說的話并非沒有道理,康熙不是糊涂蛋,他是一個明白人。對于前明之亡,莊親王博果鐸說的非常在理,如果當年崇禎皇帝臉皮子厚一點,不那么剛愎自用的話早一點帶著宗室跑到南京去,那么說不定大清根本就得不了這個天下。
正是因為崇禎遲疑不決,一直留在了北京,導致最后被李自成在北京城一鍋端,等崇禎死后,南明沒了正統,弄得什么魯王、桂王、唐王什么全跑了出來,再加上黨爭才至使前明最終丟了天下。
現在,歷史是多么相像呀,北京城又到了兵臨城下的時候,如果真的被明軍打破北京城,而那時候自己又沒有跑掉的話,那么大清弄不好就在他康熙手里徹底亡了。
所以說,莊親王博果鐸建議康熙提前離開北京,這實際上還是有道理的,只要康熙在,這大清就在,一旦康熙陷于北京城,那么大清也就沒了。
可是,說是一回事,要做又是另一回事。以康熙的驕傲如何能做出這種事來?此時此刻,康熙突然覺得他理解當年崇禎的想法了,或許那時候的崇禎就和現在的他是一樣的。作為一個皇帝,一個至高無上的九五之尊,很難做出這樣的決斷。
眾人的爭吵還在繼續,但康熙已經沒心思去聽他們爭吵的內容了,而離他不遠處,太子八阿哥同樣沒有說話,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似乎也在思索著什么。
“夠了!”
康熙威嚴的聲音傳來,頓時令殿中爭吵的聲音瞬間消失,他掃了眾人一眼,隨后把目光落在兵部尚書殷特布和大阿哥身上,詢問道:“各處勤王之兵何時能到?北京城還能否守住?你們二人能否給朕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