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康德徹底整肅了清廷內部,消滅了反對派,從而取得了改革的第一步基礎。
隨后,康德宣布調整八旗制度,把原本八旗旗主的制度全部收歸于皇權所有,這樣一來徹底從基礎上廢掉了八旗旗主能夠和皇權抗衡的資本。
在康德看來,八旗制度就是一把雙刃劍,當初建興能夠用這個制度威脅康熙,從而登上了太子和皇帝的寶座。而康德也利用了八旗制度逼迫雍正妥協,從而從雍正手中獲得部分皇權,為自己后來登上皇位打下基礎。
可是現在康德已經是皇帝了,就算在大明那邊去了帝號,他關起門來依舊是老大。
所以在他眼里,八旗制度這種落后的制度不僅是改革的阻礙,更是可能未來威脅自己皇權的工具,必須要在正式推行改革制度的第一步廢除八旗,可直接廢除八旗有些說不過去,滿清之所以能夠當年取得天下,八旗是功不可沒的,而且滿清王公貴族的權利和地位也來自于八旗,一旦沒了八旗他們就徹底失去了基礎。
從這點來說,康德完全廢除八旗制度的時機還不成熟,但他可以先改革八旗制度,收八旗權利為皇權所有,康德是必須要做的。
處理八旗后,康德依造大明的制度著手開始改革。上書房制度暫時不動,大明有軍機處,大清的上書房雖和軍機處有所不同,可只需要對職權進行調整即可,除此之外康德按大明例子建立了總參謀部,選拔年輕軍官和軍中大將進入總參謀部,以確保軍權牢牢掌握的皇帝手里。
此外,組建建設兵團,對西域進行屯田開發,以確保基本需求。
對于軍隊方面,加大新軍的編練,由最初的八旗、綠營等按大明的例子改制為大清新軍,多造多練火器戰術,適應新的戰法。
對于商業方面,大清以前是看不起商人的,對于商人也是有頗多限制。而現在康德頒布了鼓勵商業的詔書,意圖用商業來彌補農產的不足,以增加朝廷收入。
西域原本就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康德雖然失去了中原,但手上依舊有不少從中原遷移過來的軍民,這些軍民的如果僅僅只是屯田的話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除去建設兵團和新軍外,商路的重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打仗打的就是錢糧,大清通過并吞西域掠奪了不少物資和財物,可這些東西總不能只出不入,要想重振大清,必須要有財賦來源,而在失去中原之后,大清的財賦來源早就不多了,所以說商業是最能見效,也是現在大清唯一可以依靠的方面。
在這些林林種種的改革措施之下,康德還在考慮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西域并不安全。
一旦大明繼續西進,大清的危急依舊存在。何況改革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再說大清的改革究竟能起到多少效果,什么時候才有成果,這些康德心里也沒底。所以康德思來想去除了西域他必須再要弄一個安全可靠的地盤,只有這樣大清才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