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剛開始甚至固執的認為他是某種特型演員,隨后就去翻找他以往的作品。
結果!沒成想他塑造的角色,反差之大,簡直是千人千面的最好詮釋。
后來我聽其他學表演的同學,都在私底下管程風叫做千面郎君。”
“千面郎君?”黃壘聽著這個稱呼,還別說,覺得挺順耳的,接著詢問到:“不錯,剛剛聽了你對程風表演角色的看法,我其實想聽聽你對程風表演專業能力的見解。”
“實話實說,從他的表演上,我沒辦法定義他到底屬于哪個流派,似乎三大派系他都有點,卻又不全是。”
黃壘點頭,接著說到:“這位同學的看法,和我差不多一樣。
眾所周知,表演分為三大派系。
有誰可以說一下,是哪三個派系嗎?”
一位女生應聲而答:“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
黃壘點頭,接著說到:“不錯,關于網上一些三大表演體系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梅蘭芳三大表演體系的說法,這是國內表演理論傳播的誤讀。
“體系”(System)專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梳理的表演體系。
關于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三個派別的維度是不同的。
體驗藝術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梳理的表演的核心。
方法派(TheMethod)是對“體系”的發展,是用具體方法解決其中的問題。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基于20世紀初的表現主義戲劇。
一直以來都有這種爭論,方法派似乎只適用于鏡頭前表演,不適用于舞臺表演,而所謂的表現派是與表演主義戲劇相伴出現。
所以從觀眾角度看,體驗派和方法派其實很難區分,其實本質上也不存在明顯區別。”
停頓片刻,黃壘繼續侃侃而談到:“而表現派更多針對舞臺表演領域。
在20世紀蓬勃的電影發展中并不常被提起,既不像體驗派那樣有理論和體系支撐,也不像方法派那樣有工作方法支持和傳播。
其實以我個人來看,所有派系,都是塑造角色,將故事中虛構的生活經驗再現,并將體驗傳遞給觀眾。
總結為一句話,好的表演,都源自于演員的自我專業修養和覺悟。
通俗點,就兩個字——天賦!”
說到這里黃壘微笑看著座位上的莘莘學子們,嘆息一聲:“怎么樣,是不是感到不可思議,說了一大堆,最后還是扯到了天賦上來,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演員有沒有靈氣。”
“那沒有天賦的人就不能做演員了?那些長的好看的,演技一般的,不也一樣演戲嗎?”一個同學似乎不信質疑到。
“這位同學,請你認清一點,外形絕對是天賦,至于人工的那就拉倒吧,人工的美麗,會失了一樣東西,那就是真!
失真,絕對是大忌,尤其是以演員這個職業而言,我看諸位外形條件都不錯,要是哪天某種審美流行起來的時候,別急著跟風整形,最好想清楚。”
“黃壘老師你說的是不是太絕對了,沒天賦就不能當演員了嗎,你看程風不就是花了五年時間積累才被所有人認識的嗎?”一名似乎是今年新生的女孩不服氣到。
“那我問你,程風的天賦程度,你認為他用你的認識該如何評價?”
“呃……”女孩遲疑,程風有沒有天賦?廢話,那家伙就是個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