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還沒完,還要結合情節不斷改變,就好比強勢的人和這弱小的人對峙過程中,強勢之人節節敗退,那么鏡頭就要結合劇情的發展,在觀眾們沒有察覺的時候,一點點調整。
首先是慢慢拉遠強勢之人的鏡頭,給人一種疏離感。
接著弱勢一方,從仰拍的角度徐徐下拉,然后從遠即近給人一種親切之感。
接著強勢一方的鏡頭緩緩抬高,畫面里這人就像是矮人一頭,變得弱小。
反之之前弱小的人,鏡頭不斷靠近的時候,慢慢壓低,那么畫面中這人反倒緩緩變得高大起來。
如果說這都不是問題,會花高薪聘請業界知名的攝影師協助。
好,那么光線怎么處理?
以為光線就是打個光往臉上一照就完事了?
《教父》這部電影中,可以看看,光線在人物心理、狀態,塑造方面的應用。(僅限于優秀影視劇,偶像劇、綜藝屬于另外一個行業!)
一部優秀的電影,光線是全面參與敘事和人物塑造需求的。
首先馬龍白蘭度演的老教父,從頭到尾給人一種神秘城府極深的感覺。
而他的臉上的光線一直都是曝光不足的頂光,這種光線有個特點就是使人眼睛處于陰影部分,無法讓人看清。
所以看過這部影片的人仔細看的話,都會發現馬龍白蘭度的面孔一直處于陰影的狀態。
再加上他的妝容強調眼窩的深邃,更是給人一種陰沉老謀的感覺。
一雙眼睛藏入陰影,給人一種陰鷙沉重的氣場,這就是老教父。
換一人,另一個主人公,老教父的兒子,一開始出來之后,一直以側光為主,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面光。
面光照射下的人物面目會變的真切,會給人一種一眼看穿的感覺。
所以一些國內的年輕女演員,打光非要打面光,程風都不可思議這些演員竟然喜歡這種類似美顏的面光。
這種光線,只會讓人毫無戲劇感,就算演員演技方面優秀,可這種光線只會讓人物扁平化,本來有戲也會變得沒戲。
而教父的兒子為什么要用這種側光或是面光來照射?
因為一開始這個人物是個年輕單純之人,劇情中他也確實不愿意攪和到家庭黑道的生意里。
但是隨著這個人物一步步的陷入家族事務中,他臉上的光線也開始慢慢變化起來。
調度到陰影的鏡頭也逐漸增多,隨著這個人物越陷越深,內心矛盾越來越重,到了影片中段時期,這個人物臉上出現的光線變成了一半明一半暗,只能看清一只眼睛。
顯然這個人物處于一種黑與白徘徊的狀態,使觀眾們感覺這個人物開始看不透,而他也越來越多的展現一個黑道人物的本來面目。
在西西里避難的時候,由于遠離家族黑道事務,這又讓他重新光明起來,在這個段落,他的臉上再次出現了久違的面光,讓人一眼看得通透。
可等到影片結尾時,徹底卷入家族黑道中的這個角色,他的光線變成了馬龍白蘭度的頂光。
亦如老教父般,眼窩深陷,眼睛徹底藏入陰影。
高深莫測、深不見底!新的教父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