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打板聲響起。
唐仁目不轉睛的注視著自己手中筆記本電腦傳來的畫面。
維吉尼亞號,行靠在碼頭邊,煙霧繚繞,甲板上一個個懷揣著美國夢的歐洲移民們,揚手高舉著手中的帽子,不斷揮舞著。
歡呼聲四起,這是承載他們美國夢的游輪!
這是一艘擠滿了富人、游客、窮人、移民的輪船。
恰在此時,一個貧窮的歐洲白人青年,忽的一怔,隨后指著前方大聲喊到:“美國!”
只見他手指的地方,赫然是美國著名的自由女神像。
一時間所有劇集在游輪甲板上的人們高興的歡呼起來,他們的目的地到了。
1900年的第一天,維吉尼亞號,停靠在美國的某個碼頭上。
而這大型游輪中,負責招待貴族富人的頭等艙演奏廳內。
一個一臉憨厚的黑人,他是鍋爐工丹尼,嘴里叼著香煙,丹妮小心的從演奏廳唯一的鋼琴上擺放的盒子里,抱起了一個嬰兒。
這是一個亞裔小男孩,沒有人知道他的生身父母到底是誰,這條游輪上,聚集了太多的人,不同膚色的人都曾在這條船上待過。
或許是某個亞洲夫婦,無力撫養這個小男孩,趁人不備,偷偷的來到頭等艙演奏廳內,將出生不久的小男孩放在了鋼琴上。
片場攝像機以外,程風駐足觀看著演員演繹的這個橋段。
程風安靜看到劇情中安排的這一幕,腦中思索起往后的劇情,似乎覺得,導演多雷之所以將主角的出場安排在鋼琴上,其實另有深意。
與其說主角是人,不如說主角是擬人化的事物。
他是誕生于鋼琴之上的事物,而這個事物的名字叫做——爵士樂!
而于拍攝現場,飾演男孩父親的黑人演員,給這個棄嬰起名1900。
這象征性的一幕讓程風確定了自己腦中的想法。
程風回想劇情中1900,在充滿著歐洲人、美國人和黑人的移民環境中,被黑人養大,在最底層成長,受到拉格泰姆音樂的啟蒙和布魯斯的影響,自學成才的他喜歡即興演奏鋼琴,無論貴賤所有人都愛他,來自新奧爾良的朋友讓他明白,自己演奏的就是爵士樂……
而19世紀期間,音樂是美國南部種植園黑人奴隸們表達自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爵士樂以英美傳統音樂為基礎,混合了布魯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樂類型開始流行起來。
它是一種美國黑人音樂文化和白人音樂的混血產物。
爵士樂誕生的那個年份,剛好是1900!
這就是為什么,前世程風的位面,影片中一個白人嬰孩,他的父親卻是一個黑人。
這里面充滿著太多的象征符號,至于在這個位面,變成了一個華裔小嬰孩。
如果非要牽強附會點,就是亞裔族群,本就是介于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種族。
很好的詮釋了,爵士樂這種音樂類型,某種莫名的混血狀態。
這所有一切象征,傳達出的隱喻,導演多雷,試圖在告訴人們1900不是人,他是爵士樂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