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迎頭撞上的是英軍第4裝甲旅第9裝甲團。
這個第9裝甲團是負責攻擊哈爾法牙關防線側后的那支部隊。
要知道敵我兩支軍隊都是在黑夜的沙漠中行軍,沙漠十分寬闊,而且還是起風時的沙漠,漫天都是塵土能見度很低,彼此要撞在一起的概率很小,甚至有時想找出一支部隊的去向都很困難。
但事情就有這么巧,匆匆忙忙趕往右翼增援的第21裝甲師一不小心就像撿到寶一樣撞上了正穿插哈爾法牙關防線的英軍。
一個裝甲師撞上一個裝甲團,而且德軍裝甲師還有150輛新型“三號”坦克,而英軍裝甲團就只有50輛“斯圖亞特”坦克……
“斯圖亞特”坦克雖然是美國貨,但它只是輕型坦克,戰斗全重只有12.5噸,比德制“三號”坦克要輕7.5噸(注:“三號”換裝50MM口徑坦克炮兵重量比原來略重,達到20噸左右)
雖然兩者在防御上差不多,前者是44MM,后者是47MM。
問題是“斯圖亞特”坦克裝備的火炮是37MM口徑的小炮……這批美式裝備原本是用于裝備中國遠征軍對付日軍的,日軍坦克的裝甲是出了名的薄,所以“斯圖亞特”坦克完全能滿足亞洲戰場的作戰需求,但現在被丘吉爾火線調往非洲面對德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斯圖亞特”的火炮口徑與換裝之前的“三號”坦克一樣,所以如果“三號”沒換裝的話也許會稍具優勢但優勢不大。
然而,此時的“三號”坦克已經裝備上了50MM的反坦克炮,這玩意在400米距離內都可以擊穿“瑪蒂爾達”坦克78MM裝甲,對付“斯圖亞特”44MM的裝甲就更是不在話下了。
于是一陣沖擊下英第9裝甲團的隊伍就被擊潰,雙方卜一接觸就勝負立分,英第9裝甲團的坦克不是被擊毀就是舉手投降……有些英軍裝甲兵甚至連投降都來不及,因為還沒等他們跑出坦克伸出白旗炮彈就穿透其坦克的裝甲。
由此也可以看出奧欽萊克將軍的失策:在已方坦克性能不占優勢但數量占優時,切忌分兵被敵人各個擊破。
對于這一點,有些史學家猜測是因為奧欽萊克將軍不知道德軍“三號”已經由37MM換裝為50MM坦克炮。
因為不知道,所以就認為“斯圖亞特”坦克與“三號”性能相當,甚至“斯圖亞特”在某些方面比“三號”還更勝一籌,比如機動性還有對步兵的火力壓制等。
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因為“斯圖亞特”最高時速達58公里,比“三號”坦克要快上一截。
“斯圖亞特”坦克的輔助武器更是多到讓人感到變態:一挺并列機槍、一挺航向機槍、兩挺車體側機槍,還有一挺裝在炮塔上方……也就是一共有五挺機槍。
每輛坦克有五挺機槍,這要是五挺機槍同時開火,差不多就是個移動的火力堡壘了。可以想像,這樣任何步兵在“斯圖亞特”的機槍火力下都會有如摧枯拉朽般的崩潰。
所以如果“斯圖亞特”使用得當的話,其性能的確不輸“三號”,因為“斯圖亞特”可以利用其高機動性及強大的機槍火力迫使德方步坦分離,步坦克分離之后……由于坦克對外感知能力很差,“三號”坦克就只有被敵人圍殲一個結局了。
但這部份史學家的猜測卻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奧欽萊克將軍有太多的途徑可以得到德軍的情報了,比如“超級機密”,再比如布置在托布魯克的間諜還有地下組織等,就算完全沒有軍事常識的人也可以看出37MM火炮與50MM火炮的區別,就更不用說是有軍事素質的間諜和地下組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