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瓦伊薩特嶺是一道海拔102米的山嶺。
雖然102米的標高并不高,但這在平坦開闊的沙漠里卻很少見。
德軍軍官包括斯特萊克將軍在內之前都沒想到英軍會在這里防守,是因為它位于阿拉曼東南方六公里處,被認為是阿拉曼防線之后的第二道防線。
由此也可知德軍軍官和偵察部隊一樣判斷失誤,他們都想當然的以為阿拉曼防線是一道基本平直的防線,北起阿拉曼南至卡塔臘盆地全程55公里沿途掘壕布防。
但事實并非如此……
阿拉曼防線是一道中心往內部凹陷的防線,這也就是為什么偵察兵會以為印度第4步兵師的主力位于迪爾阿比德但實際上印度主力卻在五公里后的迪爾西茵的原因。
應該說這很高明:整條防線向英軍方向凹陷,就像是一張朝著德軍張開的血盆大口,無論德軍從任何一點朝這道防線發起進攻,都會遭到來自前、左、右三個方向的打擊和威脅,甚至英軍還有可能從側面某一點突擊輕松的繞到德軍后部將其包圍。
秦川建議不要輕易朝防線北段進攻,因為從現在這情況來看英軍至少在防線北段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奧欽萊克將軍知道北段是德軍進攻的重點,所以優先將所有能動員的資源投入北段構筑工事,而且在北段的兵力相對比較集中,可以想像火炮、坦克等也都是靠向北段。
這樣一來從北段突破就十分困難,反之從南段突破就容易得多。
但隆美爾的命令以及時間卻不允許這么做。
隆美爾的命令是要盡快的展開攻勢也就是以快打慢。
這樣考慮也不無道理,因為它可以在敵人準備好之前瓦解敵人的防御。但如果敵人已經做好了準備,這“以快打慢”就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了。
另一方面是時間的問題。
如果要從南段進攻,首先就得往南行軍20公里左右,發起攻勢突破防線后又得往北行軍100多公里才能趕到亞歷山大……這過程就算不計突防所需的時間,僅僅是120公里的行軍就不可能是一晚上的行軍就能完成的。
于是,斯特萊克將軍最終還是選擇了魯瓦伊薩特嶺為突破口。
“怎么了?”維爾納見秦川臉色不好看,就問了聲:“什么情況?”
“不,沒什么!”秦川回答。
做為一名上士,秦川雖然很榮幸能與斯特萊克將軍等人討論作戰計劃,但他卻知道討論的內容是不能泄漏的。
但維爾納是個聰明人,他的臉色很快就暗了下來,然后微微點頭說道:“哦,我們將面臨一場艱苦的戰斗,是嗎?”
秦川沒有回答,這其實也是默認了。
這讓德軍士兵們很快就都陷入了沉默,他們知道,如果連秦川都不看好,那就意味著這場戰斗會有麻煩了。
準備戰斗的命令很快就下達了。
事實上,這時候工兵已經開赴戰場進行必要的掃雷、探雷工作……工兵的危險性其實一點都不比作戰部隊少,甚至他們要承受的心理壓力還比作戰部隊大得多,尤其是在黑夜里掃雷。
士兵們稍微準備了下就出發了,他們原本就是一路行軍到這里,除了從連部那每人領了五十發子彈外就沒什么好準備的。
接著士兵們就一隊隊的坐上了汽車朝東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