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美國兵還算好,隨著戰爭的深入而且美國在太平洋及歐洲兩線開戰,兵力不足就使美軍甚至征召犯人參軍抵刑,那時的美國大兵甚至連自己的補給及上戰場的友軍留在后方的私人物品都照搶不誤。)
正所謂沒對比就沒有傷害,盟軍這么一折騰幾乎就是從另一面為德軍做宣傳,沒過多久許多百姓就開始懷念起曾經占領過他們的德軍來了。
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蒙哥馬利僅僅只是把這些當作是收復失地的一點后遺癥,就像他說的:“他們只是習慣了德國人拋出的餡餅而已,很快他們就會習慣英國的治理了,就像我們統治埃及一樣!”
他甚至還把非洲軍團的戰略性退卻描述成盟軍的輝煌勝利……畢竟英軍的確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收復了亞歷山大、托布魯克等,甚至還深入利比亞,就像第一次戰役中英軍追擊意大利軍隊那樣追著德軍跑。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德軍與英軍并沒有多少次實質的接觸……更多的時候是英軍在后頭一邊小心的用探雷器掃雷一邊前進,而德軍卻在前頭有條不紊的撤退。
這里之所以用“沒有多少次”,是因為兩軍有過幾次接觸,但這些接觸都是德軍在隆美爾的指揮下殺了個回馬槍,英軍被狼狽的打了回去。
當然,蒙哥馬利是不會這樣向丘吉爾匯報的,他對丘吉爾說的是:“在我軍英勇而猛烈的進攻中,德**隊節節敗退,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了!”
蒙哥馬利的捷報馬上就在英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丘吉爾得意洋洋的對曾經要彈賅他的議員們說道:“先生們,一個英明的戰略家,是不會著眼于一時的失利的,我一直堅信勝利最終會屬于我們!”
這些對于蒙哥馬利來說都是瑣事,此時他的精力都集中在突尼斯海峽上。
因為蒙哥馬利很清楚,要想取得最終的勝利就必須突破突尼斯海峽或是摧毀德國在地中海的艦隊。否則,就算自己最終打到的黎波里,面對阿爾及利亞也是無從下手。
蒙哥馬利其實早就做好準備了。
有了馬耳他島和克里特島,準備工作就輕松了許多……蒙哥馬利命令一百多架戰機通過克里特島轉場飛往馬耳他島,在克里特島機場又準備了一百多架戰機隨時準備增援馬耳他島。
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擔心在馬耳他島停放太多的戰機,萬一被德、意軍偷襲的話就會遭到慘重的損失。
另一方面,蒙哥馬利又將隨后運送到的補給比如燃油、航空炸彈乃至軍艦所需要的補給都運往馬耳他島。
顯然,蒙哥馬利是將馬耳他島做為進攻突尼斯海峽的補給基地了。
英、美在這方面擁有優勢,他們永遠不缺補給,同時也不缺運送補給的船,于是不過兩周的時間就做好了準備。
蒙哥馬利一直沒有動手的原因,就是阿爾及利亞、突尼斯一帶雨季來臨,連續十余天的傾盆大雨不適合飛機作戰。
蒙哥馬利知道……法**艦的弱點是防空,其優勢恰恰在軍艦的防護和對艦對地火力。
所以,如果戰機無法作戰的話,蒙哥馬利是不會輕易讓海軍去冒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