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之前所說的,“劍魚”魚雷攻擊機是雙翼螺旋漿飛機,這使它在敵人機群中很顯眼,而且因為其速度較慢……最高時速只有222公里。
其實更重要的還是,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就是被這種魚雷攻擊機擊傷的,所以德國海軍對這種魚雷機都很熟悉,于是第一時間就將防空火力對準了它們。
“嘩嘩嘩”的一片子彈過去,當場就有兩架魚雷攻擊機被打成了一團火球掉到了海里。
另四架魚雷機在其它戰機的掩護下突破了火力網,接著再一次俯沖下來降低高度……魚雷攻擊機發射魚雷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高度、速度等,否則魚雷會因為受到太大的沖擊力發生故障。
也正因為如此,駕駛魚雷攻擊機的飛行員往往會英軍飛行員戲稱為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撞毀敵人的軍艦。
接著魚雷機在低空拉平……這也是必須的動作,否則魚雷會因為角度不對而無法擊中目標。
在此之后,它們才發射出致命的魚雷……一條條白色的尾跡直奔“敦刻爾克”號的側翼而去。
秦川只聽到有人大喊:“魚雷,左滿舵!”
一枚魚雷在機槍的掃射下爆炸,兩枚魚雷因為“敦刻爾克”號的機動動作從艦尾穿過。
還有一枚魚雷正中艦體,霎時一聲巨烈的爆炸,軍艦就像被一只大手重重的拍到了一邊,然后又搖晃回來,秦川整個人都差點被掀到天花板上,好在他緊緊的抓住了護欄才沒有被拋出去。
一名參謀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他被反作用力狠狠的從窗口拋了出去并摔倒在十幾米外的前裝甲上,秦川探出頭一看,他正好摔在一枚炮彈的彈殼上,只怕脊椎骨都斷成了兩截。
然而“敦刻爾克”號依舊可以繼續航行。
法**艦對水下防護做得很到位:
首先,主裝甲帶向水下延伸2.5米,帶有傾斜角,以盡量減少來自水下的威脅。
其次,在裝甲帶下部采取了防雷壁(實際上是加固了的艦體)、防雷隔間、起間接防護作用的燃料艙、裝甲隔墻、多重裝甲隔壁結合水密隔艙等。
再次在艦殼與防雷壁之間還填充有一層厚厚的泡沫橡膠,這可以十分有效的削減、緩沖魚雷、水雷爆炸造成的沖擊。
這些防護使“敦刻爾克”號甚至還能繼續作戰,只是因為艦體進水航速有所下降。
這時,另一艘戰列艦也就是“斯特拉斯堡”號做了一個明智的決定……它見“敦刻爾克”號成了英軍戰機的主要攻擊目標,于是主動與“敦刻爾克”號拉開了距離。
一拉開距離,“斯特拉斯堡”號就可以利用它的副炮為“敦刻爾克”號提供掩護。
與此同時,德國空軍的戰機也出現在艦群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