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認為我們應該防范于未然!”
“怎么防范于未然?”斯萊因上校帶著一副不可思議的眼神望向秦川:“你是說……我們找到油后還能瞞著英國人?拜托,那時就不是秘密了,除非我們不使用這座發現的油田,明白嗎?否則全世界的人都會知道它在哪!”
斯萊因上校這話是對的,這與秦川想的也一樣:一旦這座油田投入使用,接下來就是排成長隊的卡車長龍一直連到阿爾及爾,再從阿爾及爾運到法國、意大利再到德國,英國人甚至不需要間諜,空中偵察機往下一看就知道“長龍”的末端就是油田。
所以,現在用雷達站來偽裝鉆井以及所有的保密措施都只是暫時的,其目的更多的是為了保護勘探隊,另一個就是不希望讓英國人知道非洲軍團已經缺油到需要就地找油的地步……否則他們很有可能會再次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但秦川說的卻不是這個。
“上校!”秦川回答:“我說的保密并不是指油田的位置!”
“那又會是什么?”斯萊因上校不解的望著秦川。
“北非內陸有石油!”秦川回答。
“可是你并不確定它是否真的有!”
“萬一確定了呢?”秦川說:“萬一真的挖到石油,就像我們之前說的,英國人知道這一點后,他們就會在利比亞、埃及內陸尋找石油而不是沿著海岸線,他們找到的石油會比我們多得多!”
斯萊因上校差點就要笑出聲來:“拜托,上尉!這里只有你會認為北非到處都是石油!就算我們跑到蒙哥馬利面前告訴他……我們在沙漠里挖到石油,你們也可以試試!知道會發生什么嗎?他包括所有英國人都會以為這是個陷阱,要么就是以為我們瘋了!”
秦川能理解斯萊因上校,這是一種時代的局限,就像跟原始人談起飛機也一樣會遭到否認。
但是秦川卻必須堅持,原因是這不只牽涉到英德戰爭,還牽涉到日本和中國。
德國是為了石油進攻蘇聯,這個戰略的錯誤源自于德國人不知道北非有石油,否則根本就不會有這場戰爭。
與德國相似,日本進攻美國也是為了石油,這個戰略的錯誤源自于日本不知道中國有石油,否則也不會有美日戰爭甚至美國有可能還沒參戰。
簡單的說,就是德國和日本都是坐在寶山上卻空手而歸。
歸根結底,就是這時代對石油進入誤區,以為石油只會在海岸線附近并重點在海岸一帶勘探。
如果日本由此也認識到中國內陸有石油并調整勘探重點呢?
接下來的事秦川想都不敢想了……日本有可能發現大慶油田,接著他們會與德國同樣的局面,對美國的戰略意義下降,他們會全心經營打造東北,然后把中國東北建設成像阿爾及利亞一樣的軍事機器。
這是個諷刺,秦川為了生存在北非做的事,似乎會影響到大洋彼岸另一端的祖國。
秦川絕不能讓這樣的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