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艾森豪威爾說:“我們現在的總兵力不過二十五萬,你卻要用其中的二十萬去進攻西西里島?而且還是在德國人占領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的情況下,如果德國乘我們進攻西西里島的時候發起反攻怎么辦?你別忘了德國人還有三個裝甲師,他們會在隆美爾的指揮下像之前一樣占領的黎波里,接著一路打到亞歷山大,到時我們就會被困在西西里島這個小島上永遠也出不來!”
(注:此時在北非的英第八集團軍共20萬人,美第七集團軍5萬人)
艾森豪威爾說的當然有道理,誰也不能無視隆美爾的存在。隆美爾帶領的德軍在突尼斯的防守沒錯,但這并不意味著盟軍就可以把主力調去進攻西西里島。
“是的,我們兵力不足!”蒙哥馬利說:“但我們為什么不能投入更多的兵力?我們完全可以在防守的同時對西西里島展開進攻,這樣一來德國人就完蛋了!”
“哦,是嗎?這才是你的真正用意,把更多的美國部隊調到北非而不是英國,是嗎?”艾森豪威爾憤怒的瞪著蒙哥馬利。
“隨你怎么想!”蒙哥馬利攤了下手,回答:“我只是做為該做的事,如果你有更好的解決方法的話……告訴我!”
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爭論的焦點,在于主戰場的分歧,或者也可以說是國家利益的不同。
自從德國入侵蘇聯起,斯大林就要求英國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原因是德軍共267個師中的百分之七十而且還是戰斗力最強的部隊都布署在蘇德戰場,蘇聯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這時候如果英國能將敦刻爾克撤下來的部隊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法國,那么德國就會后院著火不得不從東線調回大量的部隊回防法國和意大利……斯大林估計這至少能從蘇德戰場吸引走40個以上的德國師,另外還有大量的戰略補給。
但英國首相丘吉爾卻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主,他又怎么會愿意放棄這么好的坐收漁人之利的好機會……不過這也無可厚非,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就是利益。
英國的利益,就是看著蘇聯與德國大打一場,最好是兩敗俱傷,最后英國再出來解決殘局。
所以,過早的進攻法國顯然是不劃算的,因為那會使英國人面對更多更強大的德**隊。
而北非戰場……雖說在隆美爾指揮下的非洲軍團也十分強悍,但它畢竟只有三個裝甲師及三個步兵師,其它的全都是意大利軍隊,尤其是英國還在北非占了上風掌握了主動權。
于是,英國其實還更愿意就這么僵持下去,直到蘇、德分出勝負。所以英國會希望投入更多的兵力花更多的時間在進攻西西里島。
但美國的利益卻并非如此。
羅斯福總統其實是一早就看出了英國和蘇聯的同床異夢,所以他認為美國有必要成為英國和蘇聯之間的杻帶,也就是把兩個利益不同的國家團結為一個整體,這樣才能有效的打擊軸心國中最強大的敵人……德國。